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5
  • 1月
  • 2月
  • 3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422地球日投資我們的星球:打造52個動物友善行動的美好日常 好好愛牠
422地球日投資我們的星球:打造52個動物友善行動的美好日常
親愛的好好愛牠朋友們:好好愛牠感謝大家支持,我們認識了很多共同為動物福利而努力的友會伙伴、認真的在地頭家、企業品牌乃至於每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相挺,感謝每個指教與支持,我們會繼續為你、我、牠的美好生活更加努力。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EarthDay),今年邁入第52週年,這是全球最盛大的環保節日,人們不分國籍,在世界各地宣傳和實踐環保理念,為我們的地球盡一份心力,沒有人是局外人,然而地球不只有人類在住,還有無數的牠們,供人類食衣育樂用。2022年地球日的主題為「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疫情發展至今,人們有了與病毒共存的認知,也更加體認到我們對環境的所作所為,已經對世界上50%的物種造成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無論是水裡或陸地上的牠們,都只想有一個安定的空間,繁衍後代,好好生活,而不是被迫用來實驗、食用,或是只能與塑膠垃圾為伍。我們的行動能改變牠們的處境,只要你願意。地球日-打造動物友善的美好日常-留言送好禮抽奬活動地球日官網(https://earthday.org.tw/) 針對休閒娛樂、飲食、穿著與裝扮、吸收新知識與互動、交通與行動、社會公益、居家或辦公生活推出52項綠行動,基於動物友善的理念,好好愛牠協會和好伙伴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ndness to Animals, KiTA)一同推出52個動物友善行動,從生活中的小舉動,或是平時不太注意但非常輕易的選擇,關於對牠好的行動,其實我們能做的很多,邀請您參與動物友善的美好日常,現正舉辦活動抽獎,留言抽以下獎品:植芮堂-素食保養的美好 純素面膜*5盒(3片/盒)好日子-無痕減塑的美好 環保食袋*10個RicoRico-純淨蔬食的美好 植物肉包(每份三盒RicoRico純淨健美餐,口味隨機出貨)*5組請參考活動連結,時間到4月22日止,敬請把握機會喔!https://www.facebook.com/saveanimalsforlove/posts/495391905436250[52個動物友善行動]休閒娛樂1. 不要看鯨豚或動物表演2. 參與淨灘活動3. 購買二手書籍或玩具4. 不隨意餵食野外/動物園的動物5. 逛蔬食友善市集6. 觀看動保教育影片飲食方面7. 拒絕吃生切活煮的海鮮8. 嘗試減肉/無肉飲食9. 以植物奶代替牛奶10. 不食用蜂蜜製品11. 不食用雞蛋/選擇非籠飼雞蛋或純素蛋12. 少購買瓶裝水13. 支持愛護動物,綠色保育的農產品14. 以環保餐具代替一次性餐具15.  買飲料自備環保杯和環保吸管穿著與裝扮16. 選擇零殘忍美妝品17. 選擇人造羽絨服18. 不購買真皮製品19. 選擇有機棉服飾吸收新知識與互動20. 參與動保教育講座21. 認識無動物實驗標章22. 追蹤動保團體的社群23. 透過影片、文章瞭解動物的處境24. 以領養代替購買同伴動物25. 關注動物/海洋保育議題26. 建構正確飼養觀念交通與行動27. 儘可能以走樓梯取代搭乘電梯28. 每日通勤選擇搭乘大眾運輸或是騎單車29. 行經野生動物活動區,要注意不打擾不傷害野生動物30. 不攜帶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社會公益31. 愛護動物,發現捕獸夾或陷阱,或者看到受傷的動物要通報(1999)32. 認養實驗後仍安好健康的動物33. 擔任動保團體志工,一同為動物發聲34. 捐款或捐發票給動保團體35. 捐物資給動保團體36. 參與動物友好行動,例如支持動物福利連署37. 擔任實驗動物的中途之家38. 發票可捐贈,愛心碼2181(愛牠幫牠)39. 在自己店家/辦公室/校園擺放動保團體的宣導刊物40. 在外遇見導盲犬/緝毒犬...執勤,不打擾不喧嘩不要合照41. 向你的親朋好友分享一件動物友善行動,例如二手書可以義賣捐出所得42. 檢舉/譴責含有動物虐待的事件/影片或廣告辦公或居家生活43. 口罩丟棄時剪掉耳朵兩邊鬆緊帶44. 地震發生時,也要照顧好家中的同伴動物45. 不要捉弄寵物,只是為了有趣好玩46. 帳單電子化,發票存載具47. 減少衝動型購物,物品夠用就好48. 選用節能標章的家電用品49. 冷氣溫度不低於26度50. 節約能源,養成關燈省水的習慣51. 自備購物袋取代一次性塑膠袋52. 減少使用或購買一次性的消耗品認識KiTA-台灣第一個在街頭推廣動物權:https://www.kitanimals.org/成為植迷店家:https://www.kitanimals.org/products_detail/13
對母雞好、對環境也好 荷蘭品牌 Kipster 碳中和雞蛋成超市搶手貨 李沛恩
對母雞好、對環境也好 荷蘭品牌 Kipster 碳中和雞蛋成超市搶手貨
位於荷蘭的Kipster,是一座既對動物友好,也追求環境友善的養雞場。他們除了提供母雞舒服的生長環境之外,更企圖打造碳中和雞蛋,實踐其永續目標。歐洲是全世界最早開始提倡動物福利的地區,荷蘭也自2012年起,禁止使用格子籠飼養雞隻。在荷蘭,消費者在蛋盒上看到由荷蘭動物保護機構Dierenbescherming授與的「Beter Leven」(更好生活)認證標章,就能知道產下雞蛋的蛋雞生活在優質、友善的飼養環境中。一顆獲得Beter Leven三顆星滿分的雞蛋,大約是10元台幣。由於沒有昂貴得讓當地人無法接受,購買「三星雞蛋」可說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到且同時能促進動物福利的消費行動。我在荷蘭的Lidl超市貨架上找到Kipster出品的「三星雞蛋」,包裝好看、一盒有五顆,售價是1.29歐元(約台幣44元)。好奇上網搜尋之後才發現:Kipster不僅將動物福利的概念落實在蛋雞的飼養方式上,更努力在飼養過程中達到碳中和。讓我們一窺Kipster的養雞場,看看他們如何讓動物福利與碳中和兩個目標攜手並進。Kipster——為傳統畜牧業帶來變革的養雞場Kipster被譽為「為傳統畜牧業帶來變革的養雞場」,由Stijn Claessens、Ruud Zanders、Maurits Groen以及Olivier Wegloop四位具備永續發展、環境和家禽飼養等多元背景的專家共同創辦。第一座Kipster養雞場位於荷蘭南部的林堡省(Limburg),模組化設計的養雞場可容納三萬隻蛋雞,每天能生產2萬2000顆新鮮健康的雞蛋。依據他們的網頁介紹,Kipster是一座對動物友好、也追求環境友善的養雞場。除了提供母雞一個舒服的生長環境,更企圖打造碳中和雞蛋(Carbon-neutral Eggs),以實踐其永續目標。負責調查產品動物友善及碳足跡(指產品製程中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獨立機構Dierenwelzijnscheck於報告中指出:Kipster每公斤雞蛋的碳足跡只有1.3公斤,而普通雞蛋每公斤的碳足跡則為4公斤。若人們能盡可能減少碳足跡,便能逐漸達成碳中和的目標。話說回來,碳中和與雞蛋到底有什麼關係?碳中和與雞蛋有什麼關聯?所謂碳中和,指的是「碳排放量與減少的碳排量之間互相抵銷,達到淨零碳排放量(Net-zero Carbon Emission)的效果。在生活中,交通、能源生產、農業和工業等過程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都會增加碳排放,若想減少碳排量,可以『碳抵銷』,或稱『碳補償』,也就是以再生能源及能源節約作為補償方式,達到抵銷碳排放量的作用。」(綠色和平,2020)養雞場飼養蛋雞時,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溫室氣體,而Kipster為了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在養雞場建築用電、飼料以及產品包裝上選擇更環保的做法,以盡量減少碳排放作為補償,因此 Kipster 出產的雞蛋即可稱作「碳中和雞蛋」。養雞場太陽能發電 自產自用還能外銷能源的自給自足更可以說是達成碳中和的重要手段。Kipster養雞場的雞舍有著傾斜的屋頂和玻璃帷幕,50%的自然光因此可以直接照射到室內,讓蛋雞能享受大約13小時的日照;屋頂上1,097片太陽能板所提供的電力,甚至超過了雞舍本身的用電需求,目前Kipster太陽能板產生的能源僅有四成供雞舍使用,其餘的六成電力則對外出售。選白蛋還是紅蛋?蛋殼顏色和營養價值無顯著關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在2017年的報告中指出,畜牧業占用了全球近八成的農地(包括放牧地、圈養場、集中型養殖場、種植飼料的農地)。為了避免耗用更多農地來生產飼料作物,Kipster把重心放在飼養白羽的蛋雞——因為相對於棕羽的蛋雞,白羽蛋雞食用比較少飼料。一般來說,大眾都會認為深色雞蛋比白色雞蛋更有營養,但其實蛋殼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並沒有顯著相關,反而是母雞的健康和飼料配方對雞蛋品質有比較大的影響。吃剩食飼料的健康雞Kipster也與荷蘭當地的大型麵包坊、超市合作,回收店家無法販售或剩餘的食材,例如超出保鮮期的麵包、餅乾等,用來作為雞飼料的基底。Kipster的特製雞飼料是以95%的剩食加上5%的礦物質維生素,能確保他們的蛋雞即使食用剩食基底做成的飼料,依然可以攝取足夠的營養,如此一來,他們也更能控管雞蛋保持一致的品質。儘管這個做法使得Kipster 的雞蛋無法成為有機雞蛋,但一公斤的Kipster雞飼料比普通飼料減少了50%的碳排放,達成他們設定的永續目標。連蛋盒也環境友善Kipster在超市貨架上顯眼的淡藍色蛋盒亦經過特別設計。這些由馬鈴薯澱粉、纖維以及水製成的環保蛋盒,比傳統包裝減少90%的碳排放。另一種塑膠包裝則由100%再生的PET製成,並確保這些包裝能夠回收,有效降低環境污染。致力於動物福利與環境友善的先驅者從模組化的雞舍、太陽能板到雞飼料的選用,Kipster皆以低碳永續為出發點,近年也因此陸續得到許多促進動物福利、永續環境相關的國家及國際獎項肯定,進一步確立了環境永續、動物福利和商業考量並存的可行性。Kipster期待自身不是唯一一間實踐循環農業的公司,更盼望他們所秉持的理念與做法將能被更多城市農業採用,一齊為環境盡一份心。(本文作者:李沛恩 Pei En Li|自我介紹時會說自己做城市規劃,但內心深知關於城事永遠理解得不夠多。)
全面動物友善的化粧品,台灣何時跟上腳步?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全面動物友善的化粧品,台灣何時跟上腳步?
隨著國際間對動物保護標準的提升,有些國家不只境內「禁止為了製造美粧產品而做動物實驗」,也更進一步「禁止市面上販售經過動物實驗過的美粧品」。讓我們來看一下,是哪些國家值得我們學習的吧!同時禁止國內因美粧品而做動物實驗,也禁止進口動物實驗產品的國家:1. 歐盟:2004年歐盟規章禁止境內因美粧品做動物實驗,2013歐盟境內禁止販售經過動物實驗過的美粧品。 2. 以色列:2007頒佈法令禁止國內因美粧品做動物實驗,2013年法律禁止銷售和進口任何製造過程涉及動物試驗的化粧品。3. 印度:印度政府(衛生和家庭福利部)宣布2014年禁止美粧品業者於國內進行動物實驗,以及禁止進口有做動物實驗的美粧品。雖然以上國家以實施關於禁止販售經動物實驗的美粧品法令,但是市面上是否完全沒有動物實驗產品,須再依該國實際調查情形確認。那台灣呢?值得鼓勵的是,台灣於2016年時已禁止美粧品業者於國內進行動物實驗。但是,目前還未頒布禁止販售經動物實驗的美粧品法令,因此其他國家的動物試驗產品還是可以在台灣銷售。在這樣的自由貿易雖然帶來經濟利益,卻還是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上。人類的利益和動物的福利難道真的無法兼顧嗎?顯然有國家是可以辦到的,只是有關當局願不願意拿出魄力罷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還是有很多動物友善選擇,可以使用沒有動物實驗或原料的化粧品,請現在就開始行動,美麗零殘忍。
別讓口罩成了牠的惡夢 好好愛牠編輯部/圖: Chiafang Tsai
別讓口罩成了牠的惡夢
疫情下的生活,你我早已經口罩不離身,根據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調查,全球目前每個月消耗1,290億個拋棄式口罩和650億個手套,換算下來每分鐘丟棄300萬個口罩,這是多麼巨量的一個數字,一般來說,醫療用口罩由3層不織布、鬆緊帶和鐵條製成,不織布的材質以塑膠為主:外層:聚丙烯(PP)防潑水不織布,可阻隔帶有病原的飛沫或血液附著中層:融噴(Melt Blown)不織布,透過融噴結構網技術,具靜電吸附功能,能濾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5微米顆粒(約是細胞和較大細菌大小)內層:聚丙烯或聚乙烯(PP或PE)親膚性不織布,主要用以吸收汗水、油脂與口沫,在長時間配戴時保持乾爽舒適口罩已成了防疫必要用品,分解時間可長達450-500年,雖然用過的口罩丟入垃圾桶將進行掩埋或焚化,但若被隨意丟棄在環境中,亦或者垃圾沒有妥善處理,汙染街道、河川和海洋,傷害野生動物,其它大量產生的乳膠手套與醫療防護器材也是如此。近年來世界各地就經常在人行道、水道、海灘等發現口罩垃圾,全球更有多起野生動物被口罩纏身或誤食案件:-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近郊的山林,人們看到獼猴咀嚼廢棄口罩已斷掉的帶子;-英國「皇家愛護動物協會」(RSPCA)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救出一隻腿部被口罩帶子纏住達一週的海鷗;-巴西保育人士在被沖上岸的企鵝屍體胃內發現口罩;-邁阿密外海有河豚因口罩而喪命;-法國的非營利組織「海洋清潔行動」(Operation Mer Propre)於2020年9月在鄰近地中海的鹹水潟湖,發現一隻困死於口罩裡的螃蟹;-荷蘭東部尼美根發現一隻蝙幅,牠的身上被兩個口罩緊緊纏繞倒在路邊奄奄一息,最終不治;-在台灣,去年北投一所國中發現一隻鴨子的脖子被口罩掛繩纏住無法解開,民眾發現通報,由台北市動保處人員緊急處理才得以獲救。為減少口罩廢棄物汙染,研究人員和企業想方設法要利用使用過的口罩。澳洲研究人員正想辦法把口罩製成鋪路材料,美國有人將回收的口罩做成長凳,法國也有企業將口罩再生製成汽車踏墊或將再生塑料取代傳統塑膠。法國還有一家環保麻布料業者推出純麻料纖維口罩,其所有材質100%可自然分解,無使用任何添加物,上膠或黏合劑,兼顧過濾功能與可呼吸性,一個售價約台幣16塊,自上市以來已經獲得全法國各地公司行號與地方機關訂購,也銷往鄰國的比利時、瑞士和義大利。好好愛牠邀您妥善保管口罩,丟棄時也請確實丟入垃圾桶,同時,建議在丟掉口罩前把左右耳朵的鬆緊帶兩邊都剪斷,減少口罩不慎進到山川或河海時對動物造成纏綑的狀況。參考來源:公視-法新創回收醫療口罩 消毒打碎再生塑料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3552
半擇植素-當個flexitarianism也不錯 好好愛牠編輯部
半擇植素-當個flexitarianism也不錯
關於蔬食或吃素,你應該聽過veganism(簡稱vegan)和vegetarian,把國內外已知對於素食或蔬食定義做一整理,vegan指的是全面動物友善的生活態度,不只注意飲食或用品上不傷害動物,更強調不購買動物或參與傷害動物的消費行為,例如不看動物表演、不去動物園,簡單地說,vegan不對動物做任何利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用方面,都過著動物友善的生活。而近年來,又有一種Flexitarian,彈性素食主義,意指日常飲食以蔬果為主,偶爾食用肉品或海鮮,對於仍以肉品為主食的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種較無壓力而且立即可做的動物友善行動,你可以從一盤菜換肉,一餐蔬食代替肉食,一日蔬食,慢慢加大選擇蔬食的頻率,無形之中,就幫助了許多經濟動物。其中,日常生活作為愛護動物的態度有許多種解讀,普遍大家關心的愛護流浪動物、寵物不棄養、領養代替購買…也是其中一部分,然而,全世界有更多的動物被用在實驗,或做成了各項動物製品,或是當成賞玩娛樂的工具,在現代生活無法完全不靠動物的情況下,只要我們願意多選擇動物友善的行動,牠們就有機會過著好一點的生活。好好愛牠邀您一件好事愛動物,我們推廣半擇植素:-一菜換一肉-一餐/一日蔬食-植物奶代替牛奶-豆腐代替一顆蛋…當個彈性素食主義,你已經走在動物友善的路上。你可以多多執行,也歡迎分享你的愛動物行動,一起好好生活。
北極熊曾經離我們很近 好好愛牠編輯部
北極熊曾經離我們很近
動物園是學生時代校外教學或畢業旅行的必要首選,也是適合闔家半日遊的去處,以木柵動物園來說,人氣動物有馬來貘、亞洲黑熊、石虎、食蟻獸和貓熊等,你知道嗎?台灣的動物園也曾經有北極熊。*70年代的白熊民國60年台灣用50隻猴子與日本交換一隻北極熊,住進新竹市立動物園,是台灣第一個引進北極熊的動物園,當時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北極熊頓時成為動物明星,家長趁假日帶著小朋友前去觀賞,北極熊欄舍前滿滿的都是人。當時這隻北極熊被民眾稱為「白熊」,因為早年的照顧技術與設備都不夠進步,對於這種寒帶動物的知識都不夠,以為用冷氣、放冰塊就可以營造出寒帶環境,結果兩年,這隻北極熊就因敗血症死亡。*80年代的加拿、加大民國75年,加拿大僑民為祝賀台北市立動物園遷建新園,從加拿大引進兩隻10個月大的北極熊送給園方,當時還舉辦熱鬧的命名活動,一隻叫「加拿」,一隻叫「加大」,牠們就這麼千里迢迢來到台灣,終日生活在人造的極地環境中。但台灣潮濕温暖的氣候畢竟不像牠們的原生棲地,幾年後,北極熊開始生病,僅管園方加強冷氣、鋪放冰塊、餵食牠們愛吃的魚,仍無助改善牠們日漸脫毛、皮膚潰爛的問題,而因病菌感染的結痂處,使北極熊又因發癢痛苦地抓,最後在民國86年相繼病逝,死因為淋巴肉瘤、潰瘍和皮質漏皮膚炎等疾病,而動物園隨即又要在隔年從瑞士進口兩隻北極熊時,當時保育團體共同發起聲明,表達希望停止引進北極熊,經過各界動保團體的努力之下最後成功阻攔此事,至此就未再有北極熊出現在台灣。縱觀全世界動物園裡的北極熊,不管在寒帶或亞熱帶,下場都不是很好,有野生動物專家指出:北極熊不適合圈養在人工環境中北極熊是圈養的動物中最容易有刻板行為的物種像是在阿根廷曼多薩動物園內的北極熊阿杜羅,長年生活在酷熱環境,該園區更曾有過40度的高溫,晚年獨自生活的阿圖羅,或許是因為失去同伴,加上過熱環境,變得情緒低落,出現傾斜頭部、露出牙齒、漫無目的地來回踱步等異常舉動,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北極熊」(the saddest bear in the world)。各界曾在網路發起連署希望阿根廷將牠送往加拿大的動物園,但園方以牠年紀太大和健康狀況不佳為由拒絕,最後阿圖羅在2016年過世,那年牠31歲。台灣真的不適合養北極熊,也願有朝一日,全世界不再有被圈養的北極熊,畢竟北極的極地家園才是牠們真正的家~===參考來源:1. 新竹有北極熊 動物園曾引進 轟動一時 /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154382. 死了兩隻北極熊之後 / 台灣動物之聲 第20期https://issuu.com/lcalca/docs/avot__29
倉鼠無語問倉天 好好愛牠編輯部
倉鼠無語問倉天
香港在1月有寵物店店員感染Delta變種病毒,店內倉鼠以及存放進口倉鼠的倉庫也多處驗出陽性反應,香港政府認為可能是倉鼠傳染給人,19日下令針對染疫的寵物店及倉庫內的動物進行「人道處理」,共有1213隻動物,包括159隻兔子、930隻倉鼠及38隻龍貓遭撲殺,有些鼠兔還在寵物店的展示櫥窗內,就被漁護署抓出來打針安樂死直接裝袋。事後香港政府針對停業數天的售賣倉鼠寵物店發放港幣1萬到3萬元不等的「防疫抗疫基金」,藉此彌補店家損失,並讓清消且通過病毒測試後的寵物店業者自1月30日起陸續恢復營業。然而,至今仍無具體證據證明寵物店員是遭倉鼠傳染,香港獸醫界也強烈反對撲殺倉鼠的決定,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雖有,但案例非常少,香港政府大動作捕殺倉鼠和兔子,還要求市民交出已購買回家的倉鼠一併人道處理,此舉不但引起關注和恐慌,還爆發棄養潮,義工最高一天接到60多通棄養倉鼠案件。如果撲殺倉鼠是必要之惡,對比2020年10月香港一隻駐守機場的警犬確診新冠肺炎,當時的處置是隔離和觀察,要怎麼讓大眾信服?倉鼠事件讓香港獸醫師Dr. Szabo摘錄分享香港獸醫協會公開信件重點:1. 寵物主人法律上沒有義務交出倉鼠或接受檢測!2. 倉鼠與其他動物物種一樣寶貴和主人愛戴。3. 在決定飼養倉鼠之前,政府沒有與獸醫界協商,其他外來寵物也被做了。4. 香港獸醫堅決反對將倉鼠抓住的決定。5. 政府在作出涉及獸醫公共衛生和動物福利的決定之前,應與獸醫專業諮詢。6. 動物在COVID的傳播中沒有起到重要作用。7. 尚未證實COVID從倉鼠傳染給人類。8. 世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反覆稱,動物對人傳人的風險仍然很低。9. 對於已經在主人家中且健康超過一周的倉鼠來說,COVID傳播風險不是不存在就是大大降低。好好愛牠邀您一件好事愛動物,防疫期間照顧同伴動物,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參考來源:1. 文章中的聲明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etwithyouhk/posts/4985251116199362. 香港獸醫師Dr. Szabo摘錄香港獸醫協會公開信件重點https://www.facebook.com/zoltan.dr/posts/3144306335845208
冰島虎年給「鯨」喜-商業捕鯨再少一國! 好好愛牠編輯部
冰島虎年給「鯨」喜-商業捕鯨再少一國!
在鯨魚保育年年受到國際矚目與關注的壓力下,加上COVID-19帶來長期的社交距離限制,鯨肉出口機會降低,捕鯨成本的增加,食鯨人口持續下滑,以及冰島日益盛行的賞鯨觀光業,讓具有悠久捕鯨歷史的冰島在2/4宣布,將自2024年起禁商業捕鯨。這對於過度捕殺而數量日漸稀少的鯨魚來說,這消息實在是一個最棒的禮物。人類捕鯨已有幾十個世紀,但商業捕鯨的盛行,在19世紀最為興盛,自1900-1911年間,鯨魚的捕殺數量從2千隻增加到2萬隻以上。鯨魚體型巨大,在被捕獵的過程痛苦且殘忍,從驚恐到被殺,其臨死前飽受的身心煎熬可想而知,僅管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在1982年通過《禁止商業捕鯨公約》,並於1986年生效,大多數會員國也宣布放棄商業捕鯨,但公約僅禁止商業捕鯨,科學研究及原住民的捕鯨行動並不受到公約的限制。日本曾以科學研究為名,赴南太平洋大量捕獵鯨魚,引起澳洲和紐西蘭等南太平洋國家的反對,澳洲更在2010年5月於國際法庭提起訴訟,指日本捕鯨活動超過科學研究的需要,並涉及商業活動。2014年3月,國際法庭判決日本的捕鯨計劃並非以科學研究為目的,要求日本停止捕鯨計劃,使得日本在2018年12月26日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從2019年7月起重啟商業捕鯨。台灣是島國,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自然也曾加入捕鯨歷史,有文獻記載是在大正2年(西元1913年)的日治時期開始捕鯨,從南端的恆春到台東沿岸,雖然不是國際捕鯨委員會的一員,卻也在美國關切下,從1981年起停步商業捕鯨至今。鯨豚都是具有高度智慧的動物,牠們也有家庭,家族之間有深厚情感,好好愛牠邀您「一件好事愛動物」,將來疫情解封有機會出國旅遊的話,若看到鯨肉,還是不要吃牠們吧!===參考來源:1. 中央社-鯨肉需求降賞鯨觀光夯 冰島2024年起禁商業捕鯨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2050142.aspx2. 環境資訊中心-【鯨彩一生】鯨生鯨逝:台灣的捕鯨歷史https://e-info.org.tw/node/109767
選擇綠燈,才能年年有魚 好好愛牠編輯部
選擇綠燈,才能年年有魚
年年有餘,於是餐桌上一定有魚。即將到了農曆新年,在落實防疫的前提,為迎接這個重大節日的到來,家家戶戶仍免不了要準備幾天的圍爐好料,餐桌上滿滿的美味佳饒象徵團圓富足,所以幾乎都有一道魚的料理,而且老一輩人的說法,這魚要完整無缺,才表示可以年年有餘。但是,我們真的可以保證年年有「魚」吃嗎?遠洋漁業扣連全球海洋資源現況漁業資源有多麼枯竭?根據漁業署統計,我國近10年的年漁獲量雖然不至於驟降,但仍呈現丘陵般緩坡向下遞減,尤其以遠洋漁業的漁獲生產量減少最為明顯,從最高曾經有80萬公噸,到109年只剩50多萬公噸。漁獲減少的原因,不外乎棲地受到破壞或是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問題、氣候變遷問題等,讓這些魚和海鮮來不及長大,或根本沒有機會出生。遠洋漁業的漁獲來源、作業範圍及種類如下:鰹鮪圍網:以圍捕生活在海洋表層的正鰹及黃鰭鮪為主,集中在中西太平洋海域。魷釣:主要為魷魚,漁場範圍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北太平洋及紐西蘭進行。秋刀魚棒受網:主要以秋刀魚為主,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但因漁期短,有時會以魷釣漁船兼營為主 (即一艘船同時擁有魷釣及秋刀魚棒受網之作業方式)。鮪延繩釣:主要捕撈洄游性鮪、旗魚類,釣餌以魷魚、秋刀魚、鯖、虱目魚為主,漁場基地範圍遍佈國內外。夠吃就好,讓牠長大難道都不吃魚了?魚類海鮮屬於海洋可再生自然資源,只要帶入保育的觀念,將採捕量控制在低於魚類的繁衍量下,魚類資源便可以長久長期的使用。如果願意以一餐蔬食代替固然是很好,或者你也可以依據「台灣海鮮選擇指南」,這是參考2013年到2020年漁業年報及全台60處重要漁港查報的漁獲資料,以市場常見種類作為名稱標示,作為日常採購與食用的參考。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好好愛牠邀請大家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1. 若要買海鮮,請針對海鮮選擇指南裡提到綠燈等級”建議食用”的種類2. 以國產魚或者有認證標章的為優先,近海野撈或養殖海鮮也是很好的選擇3. 如果一定要食用到黃燈等級的海鮮,請偶爾食用、謹慎消費4. 紅燈等級的”避免食用”,請不要吃牠,如不小心捕獲,也請原地放生5. 烹調上請人道處理,不要活生生的燙煮或切宰===參考來源:1.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5.0》線上手冊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files/SeafoodguideTaiwan_20210506.pdf?fbclid=IwAR1WcM3UkgjN_j2CwCrsievFJqQwgXI6DvpKtOpYPdHtx_tKg7voYoBRTOM2. 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https://www.fa.gov.tw/cht/PublicationsFishYear/index.aspx
生命值得被好好對待-搶救抱卵母蟹 好好愛牠編輯部
生命值得被好好對待-搶救抱卵母蟹
一個愛護動物的舉動,足以扭轉抱卵母蟹的命運。2021年12月中旬,政大副教授鄭同僚在澎湖馬公漁市看到幾乎一整籃的抱卵母蟹,活生生被綑綁全身,仰躺等著買家,看到這一幕,實在讓人不捨!鄭同僚將所有活的抱卵母蟹通通買下,開車送到適合他們生長的水邊用超商買來的美工刀,為牠們切斷橡皮筋,放回水裡,個個安全離開,逃過一劫。鄭同僚更進一步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搶救抱卵母蟹、保護漁業資源,要求農委會修改現行管制辦法,全年禁止捕撈抱卵母蟹」,不到10天就達5千人連署門檻,也引發各界關切,漁業署會在今日邀請鄭同僚及專家學者開會討論「行政院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全年禁止捕撈抱卵母蟹』意見交流座談會」,結果如何將持續受到關注。現行法規「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針對開花母蟹(即抱卵母蟹)只有規定每年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禁止漁船捕撈,然而實際狀況是每年都有抱卵母蟹,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105年度一篇研究報告提到:台灣全年都有抱卵母蟹,該研究所調查的11個月都有紀錄到紅星梭子蟹的抱卵雌蟹,顯示全年均有生殖活動;抱卵率介於5.0-37.5%,平均為 19.1±11.5%。這和在台灣北部、台灣淺堆等海域產的紅星梭子蟹也是全年均有生殖活動相同。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在「為什麼應該支持全年禁捕抱卵母蟹?」一文提到,2013年10月15日,當時漁業署為養護海洋資源,提出並預告了《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針對國內常見的5種蟳蟹──鏽斑蟳、紅星梭子蟹、遠海梭子蟹、旭蟹與善泳蟳──訂出管制措施草案,並於蒐集各方意見後,於2013年12月26日召開協調會。當年動社提出4項訴求:1. 應全年禁捕抱卵母蟹。2. 制定可以捕撈之蟳蟹甲殼寬度限制。3. 應管理刺網、底拖網,避免大小通吃。4. 增加銷售端管制。然而在各方利益拉扯下,漁業署最後在「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第二條中規範只有三個月禁止漁船捕撈抱卵母蟹。國際間如菲律賓、澳洲、美國、日本、中國都有捕捉蟳蟹的限制與相關規範。此外,現行可捕捉的甲殼寬,我國規範在6-8公分,但這仍不足以讓蟳蟹好好長大,甚至可能讓他們壓力大到提早繁殖下一代,就有研究發現抱卵的善泳蟳,殼寬僅4到5公分抱卵,比起國際規範,台灣法規實在過於寬鬆,影響海洋資源的永續生存。以菲律賓為例,2020年菲國農業部發佈第264號漁業行政命令,嚴格規定不得「捕抓、擁有、搬運、交易、販售」抱卵母蟹,以及殼寬十二公分以下幼蟹,違反者,視其社會經濟影響、環境衝擊輕重,以及是否累犯裁罰,最輕罰10萬批索(約5萬台幣),最重罰500萬批索(250萬台幣),若經法院判刑,最高可以監禁十年。有人會把蟹黃和蟹卵搞混,蟹黃,主要是螃蟹的肝胰臟器,公蟹母蟹都有蟹黃;蟹卵則是指懷孕後的母蟹會將卵抱於體外腹側,卵色鮮豔,代表剛懷孕沒多久,顏色越黑,代表小螃蟹就快生了。螃蟹和章魚一樣,也是個不受動保法保護的無脊椎動物,但曾有實驗證實龍蝦及螃蟹等帶殼海鮮有精密的神經系統,能真實的感到痛楚,活生生放進沸水烹煮,牠們會感受到非常強烈疼痛地死去。如果你喜歡吃海鮮,可以選擇 一件好事愛動物:1. 依永續海鮮指南建議的種類為食用參考,並且以人道方式料理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2. 你可以一餐蔬食取代海鮮3. 請拒吃活生生受綑綁的螃蟹4. 請更要拒吃抱卵的母蟹,生命應該被好好對待,別讓小螃蟹們沒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