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5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動物實驗的爭議與未來—Andrew Knight教授講座報導之一 文:蔡育琳
動物實驗的爭議與未來—Andrew Knight教授講座報導之一
2025年8月最後兩天,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與好好愛牠協會共同舉辦「當動物被使用,我們有哪些選擇?以國際視角,開啟動物倫理新對話」系列講座,主講者為英國獸醫與動物福利專家安德魯・奈特(Andrew Knight)教授,他從關心人權轉為關注動物,是一位優秀學者更是積極行動者。8月30日上午的第一場講座,先由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介紹台灣動物實驗現況,再由奈特教授講述動物實驗的爭議與未來,包括科學評估、倫理原則、制度偏誤與替代方式等,引領大家一起思考動物實驗是否合理?台灣動物實驗需要更多監督管理張勝鬘首先感謝大家關心鼠類,在動物實驗中90%以上都是犧牲鼠類動物。從2013至2023年,台灣的實驗動物使用量約110–170萬隻,死亡率大多超過70%,值得注意的是,為何多年來趨勢沒有變動、數字沒有變少?而在整體侵入性實驗中,只有77.69%使用麻醉或止痛,使用量最多的鼠類,止痛和麻醉只佔50%,痛苦程度偏高。「我們在查核的時候,看到竟然有一隻小鼠一天要戳上40針,40次的抽取或注射,沒有麻醉,沒有任何疼痛的控制。」說到查核,張勝鬘也介紹IACUC(實驗動物照護與使用委員會),目前台灣各機構共有197個IACUC,分為內部和外部審核。內部審核是機構的自我審核,外部審核則由60–70位委員組成(動保團體佔5位),因為人力有限,每年抽查約40家機構,平均4、5年才會輪到一次。外部查核會打分數但缺乏影響力,張勝鬘直言:「有人拿到較差十幾年了,但沒有改善過……講白了就是沒有作用。」關於實驗動物的來源及繁殖,台灣目前是零管理,可能從繁殖場或寵物店購買動物,就帶回實驗室繁殖並實驗。張勝鬘表示:「這樣的動物實驗問題就是實驗根本不準,卻犧牲了每年百萬隻以上的動物。」(註:動物的遺傳基因、健康狀況、飼養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實驗的準確度。)張勝鬘也介紹了一些改進,例如化妝品從2019年禁用動物實驗,健康食品的13種動物實驗有5種改為人體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台引進102種替代實驗方法,執行上卻不容易,張勝鬘說明:「因為這些替代方式太新了,或是跟研究報告難以結合,或是他們沒有把握,所以很難撼動原本做動物實驗的習慣。」動物實驗的爭議: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安德魯・奈特(Andrew Knight)教授的講題為「Critically Evaluating the use of Animals within Research」(對於研究中使用動物的批判性評估)。他首先說明,關於動物侵入性使用的法令政策,國際間大多採用功利主義式的「傷害–利益分析」(Harm-benefit analysis),以人類可能獲得的利益及動物必定受到的傷害來做權衡。科學界支持動物實驗的理由包括:動物實驗對人類疾病非常重要,醫學研究必須仰賴動物實驗,人體的複雜性需要同等複雜的實驗動物做為研究模型,如果禁止動物實驗,醫學進展將嚴重受阻。有些人則保持相反主張,回顧人類與動物反應不一致的案例,某些藥物會造成動物嚴重副作用或死亡,對人類卻是無害的,例如盤尼西林(Penicillin)、嗎啡(Morphine)、阿司匹靈(Aspirin)等,如果以現今法規進行動物實驗,都不可能上市讓人類使用。反過來的情況則是,某些藥物通過了動物實驗,或已經上市販售,卻引發人類嚴重副作用甚至死亡,例如TGN1412(造成人類受試者器官衰竭)、Vioxx(引發服用者心臟疾病)、Thalidomide(導致新生兒肢體畸形)等。另外就是藥物的不良反應(副作用),在美國是第4至第6大死因,在英國每年導致1萬多人死亡。2004年,英國和美國有幾位科學家提出呼籲,對動物實驗進行系統性的檢視。他們表示,醫師和民眾常認為動物實驗一定就有效,但這些看法來自零散的個案經驗,或缺乏實證支持的主張。應該對現有及未來的動物實驗進行正式評估,包括全面搜尋相關研究、隨機公正選取樣本、研究與排除的標準透明化、評估所有高品質證據,並將結果發表於醫學期刊。動物實驗有用嗎? 奈特教授在研讀博士時就開始評論動物實驗,也做了系統性的檢視。他查閱了27篇動物實驗研究,其中20篇是評估對人類臨床醫學的貢獻,只有2篇研究顯示動物實驗有效益,但其中1篇的結論仍具有爭議。另外7篇是評估對人類毒性反應的貢獻,結果未能清楚證明動物實驗對於預測人類毒性反應(例如致癌性、致畸性)有實用性。奈特教授以相關文獻說明,在76篇發表於頂尖期刊、被引用超過500次的動物研究中,只有36.8%在人體實驗中被複製,18.4%在人體實驗時被推翻,44.7%未進入人體實驗。最後只有10.5%獲准給病人使用,但也無法保證一定有助益,經過核准的藥物仍有可能導致不良反應(副作用),先前已經提過,這在美國是第4至第6大死因。另一個案例是對於黑猩猩的侵入性實驗,2005年有7位美國研究者呼籲增加黑猩猩研究的經費。他們強調這類研究在愛滋病、肝炎與癌症研究中的重要性,也因為黑猩猩和人類的遺傳相似性,可做為理想的生醫研究範本。奈特教授為了確認此事而檢視相關論文,從1995到2004年之間,找到749個與黑猩猩相關的研究,乍看似乎有許多貢獻。他隨機挑選了95篇黑猩猩研究,卻發現有47篇未曾被引用,34篇被其他動物研究引用,只有14篇被27篇人類醫學研究引用。但再檢視這27篇引用黑猩猩研究的醫學論文,有17篇是廣泛性的綜述論文(這類論文通常會引用大量文獻),黑猩猩研究只有極小的貢獻。而在對抗人類疾病的論文中,沒有一篇黑猩猩研究提供了顯著貢獻,甚至在多數情況下,都未能提供任何實質貢獻。奈特教授向大家發問:「為什麼會這樣?科學界不是一直告訴我們,動物實驗對人類的健康很有貢獻嗎?」為何動物實驗無法準確?奈特教授認為至少有5個原因:跨物種的差異、壓力性的環境與操作流程、慢性高劑量動物研究的偽陽性、方法學品質低落、發表偏誤與檔案櫃問題,這些因素都降低了動物實驗對人類臨床的預測力。1. 跨物種的差異人類和動物是不同物種,對疾病的易感性和進展不同,對藥物和毒素的吸收、代謝、療效也不同。此外,動物實驗可能使用近親繁殖、單一性別、年輕動物等設計,或是樣本數不足、缺乏動物多樣性。動物實驗缺乏人類的合併疾病或其他風險因素,而動物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中,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也會失真,導致實驗無法準確。2. 壓力性的環境與操作流程從一開始取得動物、運送動物就會造成影響,再到實驗操作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麻醉與止痛藥的使用不足,讓動物承受了多重壓力。奈特教授表示:「研究中心會說他們傷害動物的比例很低,但我們做過實驗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實驗操作流程大多是侵入性的,包括會致死的操作(無論動物是否清醒)、外科手術、基因改造動物的過程。根據加拿大最近10年的數據,高度侵入性的操作約有29%至44%;而在英國1998年至2009年間,沒有麻醉的實驗操作約有59%至69%。有學者在檢視了110項生醫文獻後做出結論,實驗動物長期在受限制和壓力性的環境中,會造成神經結構受損、行為異常、生理失調。相較於健康的動物,他們的學習、記憶、認知能力都會下降,也可能會憂鬱、增加攻擊性。使用不健康的動物做實驗,自然會影響實驗結果,環境「豐富化」或許能延遲問題,卻無法完全改善問題。有學者評估了80篇研究,發現就算是常規的實驗操作,例如搬運、抓握、抽血、灌胃等,動物也會出現壓力、恐懼、痛苦等反應,這些是動物每天都要承受的,不會隨著時間而適應。奈特教授特別說明,胃管灌食(gavage)是用一個金屬的管子插入動物的食道再到胃部,這種操作很常見,他檢視了168個實驗,發現最常見的給藥方式是混入食物中(49.4%),第二常見的方式就是胃管灌食(33.3%)。長期壓力會造成動物的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出現刻板行為,例如過度理毛、攻擊行為、重複跳躍、咬籠條等,這些重複而無明顯目的的行為,被認為是動物深層的心理痛苦表現。由於囓齒類動物多為夜行性,研究者很難發覺這些行為的普遍程度。3. 慢性高劑量囓齒類動物研究的偽陽性結果偽陽性(false positives)的意思是指,某些物質在動物實驗中被認定有毒或致癌,但實際上對人類可能無害。囓齒類動物與人類有明顯的生理差異,包括代謝、DNA 修復、免疫反應等,人類可能對某些物質沒有反應,也因為人體的承受劑量比較高,但在動物身上可能會有反應並受害。相反的,如果囓齒類動物對某些物質沒有反應,實驗者可能會想增加劑量。但在注射高劑量的物質後,可能導致動物的生理防禦機制失效,包括上皮細胞脫落、酵素系統和DNA修復失效等,當動物整體無法正常運作,就不會有真實的毒性反應。4. 方法學品質低落奈特教授發現至少有11項系統性回顧指出,多數動物實驗的方法學品質不佳,常見缺失包括:未計算樣本數、樣本數不足、未隨機分組、未做盲法評估、未揭露利益衝突,導致研究結果偏差、效益高估。有些動物實驗的結果相當客觀而明顯,可能不需要盲法評估,因為標準化的測量方式,操作者的主觀影響有限。但有些動物實驗的結果有高度主觀性,盲性評估就變得很重要,假如操作者知道動物屬於哪一個處理組別,可能會放大或忽略某些反應,導致觀察的偏差。當實驗者有預期特定的結果、測量主觀的變因,或是有誘因去產出符合預測的數據,偏差的風險最為強烈。在一篇急診醫學的動物研究回顧中發現,如果研究採用隨機分配和盲性評估,治療效果會顯著降低;如果研究沒有採用這些方法,就往往會高估治療效果。2010年,英國 NC3Rs(國家動物研究3Rs中心)推出 ARRIVE 指南(Animal Research: Reporting of In Vivo Experiments動物研究:活體實驗報告準則),以確保動物實驗的品質並符合3Rs原則。ARRIVE指南獲得了1000多家期刊支持,也有許多贊助單位,在國際間應該是最有公信力的。但根據瑞士的一項調查,在302位完成問卷的動物實驗研究者中,有56.3%從未聽過ARRIVE指南。5. 發表偏誤(publication bias)與檔案櫃問題(file drawer problem)奈特教授先舉例說明,假設有研究者用藥物對老鼠做了20次實驗,19次沒有反應,1次有反應,研究者對有反應的結果會更興奮,這個結果也更有機會被發表。19次正確的反應沒有被刊出,反而是1次錯誤的反應被刊出,更糟糕的是,未來的學者在閱讀報告時,只會看到那1次反應,不知道有19次反應被束之高閣。在一篇急性缺血性中風的動物研究中,分析16項系統性回顧、525篇出版物、1359項實驗,共使用19956隻動物,結果只有10篇(2%)沒有顯著療效。奈特教授說:「如果你要測試一種新藥物,發現有98%的成功機率,你不需要是個科學家也能看出不對勁。」透過漏斗圖(Funnel plot)、Egger回歸分析(Egger regression)、修剪與填補法(Trim-and-fill plot)等調整,發現有214項(16%)實驗未被發表,可能因為結果不顯著、不符合預期,卻造成約3600隻動物死亡。平均而言,發表偏誤可能導致療效被高估1/3。奈特教授強調,發表偏誤的問題在所有科學領域都會發生,而動物實驗是唯一的領域,許多患者的病情會受到影響,還有許多動物會因此死亡。結論:倫理與科學的再平衡奈特教授總結道,因為歷史、當代典範或某些習慣,動物實驗被認為可預測人類實驗的結果,在毒性測試和生醫研究中提供了基礎。但動物實驗持續被使用,主要是歷史與文化原因,而非科學驗證有效,例如許多監管單位覺得「使用動物數據比較安心」,還有些人認為「在動物身上做測試,自然就會有效」。然而多數系統性的評估已經顯示,動物實驗無法充分預測人類實驗,在臨床介入開發、人類毒性評估中,都難以提供實質利益。此外,動物實驗消耗了大量財物、人力和科學資源,對於促進人類健康是一種極度低效的方式,更佔用了其他以人為本的研究資源。當考量整體的代價與利益時,我們無法合理斷言,人類的利益能超過動物承受的代價,無論是對於病患、消費者、出於科學好奇或利益驅動的人。現有的證據顯示,人類實際的利益幾乎從未讓這些代價正當化。只有在極度不平等的情況下,才能說動物實驗在倫理上是合理的,也就是將人類微小或偶發的利益,看得比動物普遍承受的痛苦更為重要。儘管動物實驗的價值被質疑,仍然得到大量批准,奈特教授認為,倫理審查委員會(Ethics committees)在倫理監督上是失職的,他們基於錯誤的獲利假設,未能盡到服務社會的責任,也辜負了他們應該保護的動物。動物實驗的未來:3Rs原則、替代方案1959 年,William Russell和Rex Burch兩位學者提出動物研究3Rs原則。1. 替代(Replacement):盡可能以非動物方法取代動物使用,這是最重要的。2. 減量(Reduction):將動物數量減至最低。3. 精緻化(Refinement):避免或減少動物的痛苦和壓力,並提升福祉。 奈特教授說明,提升福祉是一個近期才有的觀念,以前對動物福利的想像只是避免負面影響,現在我們知道也要讓動物有機會接受正向影響。其它延伸的原則包括: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ing)、恢復或安置(Rehabilitation)。說到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奈特教授認為,在進行新研究之前,應加強數據的共享與評估機制,許多藥廠將研究結果當成商業機密,對於公共利益毫無幫助。我們應該促成一些措施和動機,讓藥廠在幾年後公布數據或得到補償。其他替代方案包括:物理化學評估與電腦模擬(如QSARs、專家系統)、化學分組與交叉推論(read-across)、生理基礎藥物動力學模型(PBPK)、人類肝細胞培養與代謝活化系統、體外分析方法、組織培養技術、晶片系統(細胞、器官、人體)、微陣列技術(microarray technology)、微劑量(microdosing)臨床實驗、高階影像技術、人類流行病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研究等。奈特教授表示,目前的科學無法回答關於人類的所有問題,人體實驗有限制,但動物實驗有更多限制,替代方案也有限制,但動物實驗的發展潛力更低。使用人體或人類組織的替代方案,可以產生更快速、更便宜的結果,更能準確預測人類反應,未來發展也更讓人期待。Andrew Knight教授推薦閱讀書籍1.《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Animal Experiments》(2011)Andrew Knight教授著作2.《Animal Experimentation: Working Towards a Paradigm Change》(2019)Andrew Knight教授為作者群之一3.《Routledge Handbook of Animal Welfare》(2023)Andrew Knight教授為主編之一相關連結-Andrew Knight(Andrew Knight教授個人網站)-Animal Experiments Info(Andrew Knight教授建立的網站,提供動物實驗的效益、爭議、替代等資訊)
【避免無謂的犧牲——改變實驗動物的未來】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避免無謂的犧牲——改變實驗動物的未來】
現今大家越來越重視與動物共處與動物權利,牠們也是地球上的一份子,不應該遭受不合理的壓迫、待遇。而大家逐漸重視無動物實驗的商品除了對人自身健康低傷害;也對環境友善、改變原本實驗動物的處境。當我們改變生活日常習慣,不再理所當然的把動物犧牲視為便捷的路徑,那我們就離美好和諧的未來越近。巴西在今年2025年7月通過法案,全面禁止販售經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不僅適用於在巴西本地開發的產品,連在國外經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及其成分也一律禁止銷售。這也代表越來越多國家加入這樣的行列,一同改善、甚至期望終結化妝品動物實驗的目標。2013年歐盟美妝產品全面禁止動物實驗,而這樣為動物發聲的力量正在擴大。日本則是因為消費者觀念改變,許多公司自願取消動物實驗,而民眾也願意支持之下,使得日本大型動物實驗供應商在2020年宣告破產。而直到現在,實驗動物替代方案增加:例如「人工狗」模型,不再需要活體解剖實驗;或是透過機器模組訓練、AI人工智慧模擬,減少不必要的實驗動物犧牲。再加上眾人習慣觀念逐漸改變——認同不僅是貓犬,不論是鼠兔或是其他物種,都不該成為社會進步理所當然的犧牲品。每一次的堅持與善良,都能夠幫助一次的動物,而當眾人的意識改變——當我們同理動物處境,且願意行動,就能改變整個世界。美國在2022年「長尾獼猴解放行動」,除了中止了對柬埔寨長尾獼猴的進口,更是讓美國生物製藥產業受到最大影響。或許我們該深思,動物實驗帶來的黑暗產業與影響性。因為利益與需求,而導致更多的動物受害。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把動物牠們假擬成人類,認為實驗結果能夠符合人類需求。我們如果無法接受人類被培養、販售、捕捉,被當成實驗體;那為什麼就能視為動物實驗理所當然,進而漠視一切的發生?美麗、健康如果是建立在死亡、血腥之上,如果是以眾多生命犧牲為代價,難道不是顯得矛盾且諷刺嗎?台灣其實不只是化妝品產品禁止動物實驗,食品業者也將一同加入。我們從現在開始改善實驗動物的處境,就能迎接不再需要動物實驗的未來。讓我們從認知開始改變,支持替代方案,終結動物實驗,一同好好愛牠。 參考資料1. GeneOnline News:動物不再為人類健康犧牲!FDA 決議以 AI 電腦模擬逐步取代動物實驗。2025/04/10(https://geneonline.news/fda-announces-plan-phase-out-animal-testing-requirement-monoclonal-antibodies-and-other-drugs/)2.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臉書:巴西化妝品零殘忍時代即將來臨。2025/07/12(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3KrNyt2a/)3. 環境資訊中心:美妝產品動物實驗禁令 歐盟正式生效。2013/03/13(https://e-info.org.tw/node/84333)4.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消費者觀念改變 動物實驗大幅減量 日本大型動物實驗供應商宣告破產。2020/06/30(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11971)5. 聯合新聞網:實驗動物每年上百萬 各國急尋替代方案。2024/09(https://udn.com/news/story/6811/8214085)6. 環境資訊中心:終結動物實驗的第一步 「人工狗」全球首亮相。2016/06(https://e-info.org.tw/node/115933)7. 公視新聞網:國研院設顯微手術教育基地 全球首創盼減少實驗動物犧牲。2025/03/11(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41559)8. 環境資訊中心:小鼠不再被犧牲 藥毒所推亞洲首個AI平台評估農藥致敏性。2023/03(https://e-info.org.tw/node/236246)9. 動物友善網:柬國政府高官涉嫌走私案後 美國嚴審該國實驗猴進口 製藥業無猴可用。2024/02/21(https://animal-friendly.co/laboratory/44555/)10. 環境資訊中心:響應動物福利 統一企業宣布禁止非法定動物實驗。2021/11/16(https://e-info.org.tw/node/232778)
【2025.7.17聯合聲明】抗議野柳海洋世界 再度違法繁殖小海豚 好好愛牠
【2025.7.17聯合聲明】抗議野柳海洋世界 再度違法繁殖小海豚
抗議野柳海洋世界  再度違法繁殖小海豚持續製造生命的囚禁與痛苦動保團體要求海委會嚴懲累犯 妥善安置園內海豚今日(7月17日),多個動保團體聯合前往新北野柳海洋世界,抗議該館再度在未獲核准下私自違法繁殖小海豚,並隱匿幼豚出生事實。根據統計,野柳海洋世界過去十年共繁殖六隻小海豚,其中三隻幼豚夭折,平均年齡都不到1歲,早夭率高達50%。動保團體指出,此舉不僅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更嚴重阻礙國內鯨豚展演退場轉型,以跟上國際保育的進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2024年1月,海保署召集專家學者、動保團體與業者,首次研議禁止海洋保育類動物展演。與會動保團體一致指出,國際科學共識已明確認定鯨豚不適合圈養,呼籲我國應終止圈養並啟動退場機制。海保署及與會學者亦表認同,惟考量國內僅剩的野柳與遠雄兩園區,海豚個體多已圈養多年,部分亦為人工繁殖,野放條件需個別審慎評估。因此決議成立由專家學者、動保組織組成的輔導小組,以協助業者停止娛樂性質之展演、改善園區內的動物福利。會議以全台僅存的14隻海豚為規劃基礎,希望在維護動物福利及業者權益下,逐年完成退場轉型。不料野柳海洋世界竟持續私下繁殖,過去一年小組共召開5次會議、2次現勘,但在2025年6月再次前往野柳現勘時,動團代表才發現現場竟有10隻海豚,與官方公布的9隻數據不符。經追問海保署才坦承新生小海豚於2024年7月出生,新北市動保處亦證實當年度查核時即已知情,但政府與業者竟完全隱匿沒有對外揭露! 動團抗議此舉已嚴重破壞輔導機制的信任基礎。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指出:野柳海洋世界是違法累犯,業者在2015年就曾在未申請繁殖、未經許可下,非法繁殖出3隻新生幼豚,卻只遭新北市政府開罰每隻5萬元罰金 ,其中1隻新生幼豚不到一個月即早夭離世。2021~2022年野柳再次申請繁殖計畫,再度繁殖出兩隻幼豚,其中一隻出生沒多久即死亡,另一隻也在一年多後死亡。而2024年7月被非法繁殖出的幼體,海保署依《野保法》第51條開出不符合比例原則、不痛不癢的最低罰鍰1萬元,且沒有針對海豚進行沒入的行政措施,不良業者卻仍不服裁罰還提出行政救濟訴願,令人憤怒。目前野柳將3隻海豚(含新幼體)養在展區後方一個約莫只容三台巴士的極小水池裡,已約1年的時間,惡劣的飼養環境極度危害動物福利!長年投入鯨豚研究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蔡偉立及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倡議專員林婷憶指出: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業者若要繁殖保育類野生動物,須以「教育或學術研究」為目的並提出計畫。然而這些計畫是否具備實質的研究價值,非常值得檢視。就本次野柳海洋世界再度違法繁殖小海豚,海保署於6月23日向動團說明,稱其目的有包含科學學術研究。然而回顧野柳2022年發表的研究內容,僅為母子海豚聲音頻譜的紀錄性資料,這些不僅早已在野外研究中被廣泛紀錄及發現,野柳受限於人工飼養環境,所有研究難以觀察鯨豚自然天性及行為,對野外保育幾無助益,這樣的研究對保育、動物福利及科學研究毫無貢獻價值。而野柳海洋世界口口聲聲稱其進行保育,但其實與野生族群的保育毫無關聯。全球僅約5%的鯨豚研究在圈養設施中進行,且大多聚焦於飼養管理與健康監測。而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已有多種非侵入性方式可用於野外鯨豚研究,例如水下聲學、無人機與衛星標示等,讓圈養、繁殖鯨豚以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不再成立。可以說:以「研究」之名繁殖海豚,既無科學意義,更無保育正當性。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執行長潘定澤指出,「研究」不應成為圈養繁殖的萬用藉口。世界動物保護組織曾揭露,中國多間海洋館以研究為名實施娛樂訓練,台灣若不公開審查與監督程序,恐重蹈覆轍,讓研究成為偷渡展演的幌子。根據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民眾多從博物館、影視與課外書獲得動物知識,動物表演若扭曲事實,將誤導整個世代。加拿大學者也發現,兒童觀看展演後更易將動物視為工具,混淆圈養與自然行為,嚴重偏離生態教育初衷。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街頭調查亦顯示,76%的家長認為海洋動物表演偏重娛樂,僅5%會以此作為教育工具。公眾早已認清,展演無助教育,只是披著教育外衣對動物的剝削。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表示,野柳海洋世界圈養空間狹小,嚴重限制海豚社交、覓食與自然行為的表現。讓聰明且具情感的小海豚長期生活在人為操控環境,是一種剝奪與虐待。野柳早夭率高達50%,遠高於野外不到15%的自然死亡率,反映出繁殖計畫既無科學正當性,也缺乏最基本的動物福利保障。她呼籲主管機關,未來若要核准以「教育或研究」為名的繁殖申請,必須具備明確的社會公益性與真正的科學價值。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補充,國際上已有多國明令禁止或嚴格限制圈養鯨豚,包括瑞士、加拿大、印度與英國等,因研究已證實圈養環境難以滿足其天生生理與心理需求。而遠雄海洋世界亦宣布停止繁殖海豚。野柳十年間繁殖6隻海豚,3隻早夭,更證明其環境不適合新生個體存活,已無條件延續圈養繁殖行為。好好愛牠創辦人蔡雅芬最後指出:我們為這些長年被業者囚禁的海豚感到悲傷,有幾隻個體從野外捕捉後已經被關在狹小的水池裡37年的時間,更諷刺的是,牠們的家就在野柳後方的美麗大海,但卻永遠回不去屬於牠們的棲地。野外的海豚可以每日游動上百公里、潛到500公尺深覓食,但因為業者的私心,殘忍的判了牠們無期徒刑,這些海豚每日只能在3公尺深的小水池內,重複的繞圈,直到死亡。今日抗議行動中,現場展示了被鐵鍊綑綁的充氣海豚與3具海豚棺木模型,象徵野柳海洋世界對鯨豚的虐待剝削,以及是不折不扣的鯨豚墳場。動保組織聯合要求:1. 野柳海洋世界應公開承諾停止繁殖海豚。2. 海保署與新北市政府應落實會議共識,不再核准任何繁殖計畫,逐步讓國內鯨豚圈養展演退場轉型。3. 針對目前野柳的鯨豚,盡速要求業者改善圈養環境,若無法改善應即沒入,評估並著手規劃台灣四周海域任何可能作為中繼飼養的空間,並積極謹慎評估野放的可能性。4. 教育機構應停止將野柳列為海洋教育場所。5. 呼籲旅行社與票務平台(如五福旅遊、Klook、Agoda等)下架野柳海洋世界相關行程與門票。6. 呼籲社會大眾不再觀賞海豚表演,以保護鯨豚。動保組織聯合發聲: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好好愛牠協會、關懷生命協會、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活體不是商品——而是該被善待的生命】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活體不是商品——而是該被善待的生命】
炎炎夏季到來,連人類都難以忍受的高溫日曬,即使是在路上、車內都可能會有中暑的疑慮,更不要說動物運輸車了,那些裸露在外的不但最終迎來死亡命運,在這路程中甚至可以說是酷刑。關於豬隻跳車在網路社群媒體成了常態新聞,甚至可以說是國道每幾個月都會出現的事故意外。不光是動物可能逃脫摔落的問題,動物們幾乎狹窄毫無遮蔽的遭受風吹日曬雨淋、飽受折磨。你是否曾經看過這些運送畫面或是豬隻掉落新聞,牠們是即將被送上人類餐桌的經濟動物,但待遇卻有如罪大惡極的囚犯。早在2024年8月動保團體就針對這樣議題,提出建議與改善。在整個產業鏈中問題根本在於「活體拍賣」—南豬北運—的形式(只為了現宰溫體肉),使豬隻長途運輸及驅趕的痛苦與死亡風險大幅增加,好好愛牠團體與多個動保團體站出來於6月底一起為動物發聲。活體家禽家畜的運送安全只是一個問題節點,我們可以從根源一同反思、了解、監督,進而改變整個產業,讓那些動物能夠被善待。荷蘭早在2016年針對國內的經際動物,提出了「全國極端氣溫運輸方案」,不論是在定點或是移動動物都不需要因此遭受殘忍的待遇,例如高溫環境不論路途長短一律禁止運輸動物;每隻動物可活動空間視需求增加一到兩成⋯⋯等。事實上台灣也有相關〈動物運送管理辦法〉,而台灣夏季多高溫潮濕,還有許多可以完善的部分。我們會顧慮同伴動物是否會在炎熱氣候不適;同樣的經濟動物不應因為牠們即將面臨死亡就忽略了當下的痛苦與處境。在真實日常生活裡,牠們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更應該正視動物的處境。因為牠們都是活生生的存在,而非被人類認定的活體商品。從關懷動物處境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讓我們好好愛牠。
殘忍的「活體拍賣」,該被時代淘汰 好好愛牠
殘忍的「活體拍賣」,該被時代淘汰
在台灣,每年有600-700萬隻豬被屠宰。台灣現存豬隻活體拍賣交易制度,對豬極盡殘忍虐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多個民間組織今日前往農業部抗議,公布去年9月到今年 3 月在全台 11 個縣市、13 個肉品市場調查拍攝的最新影像。揭露台灣萬隻豬在被屠宰場前,被迫經歷暴力電擊、鞭打、鐵釘刺印、活勾上顎或拖拉肛門...等慘無人道的虐待折磨,這一切,只是為了讓肉商「用眼睛看豬走路」來決定價格。6月30日上午,好好愛牠與多個動保團體一起站出來,到農業部表達訴求,要求農業部重視落後、野蠻活拍制度背後的嚴重虐待動物問題,儘速提出轉型「屠體評級」交易的政策期程,讓台灣豬肉產銷跟上國際現代化。活體拍賣的豬隻,飽受折磨:被電擊棒驅趕、肛門被鐵器刺入、用鐵鍊單腳吊起秤重、嘴巴被鐵鉤勾住拖行,還有長途運輸沒有遮蔽與禁食之苦,養豬協會理事長說,豬到最後還是會上到餐桌,活體拍賣和屠體評級兩者並沒有差別,還說動團公布的只是少數個案。但正是因為豬到最後還是會上到餐桌,才更應該有同理心,讓牠們以最少痛苦,走完最後一程,吃豬肉,不該建立在動物的恐懼與痛苦上!如果你仍愛吃豬肉,你可以參與改變,加入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起的 #連署,要求政府廢除「豬隻活體拍賣」 https://www.east.org.tw/action/869615如果吃肉對你來說可有可無,現在就增加蔬食的頻率,減碳也減少動物犧牲或者餐餐無肉,自在無負擔 🙂動保團體指出台灣豬隻活體拍賣交易制度,應轉型屠體評級交易的四大理由:一、豬隻活體拍賣制度嚴重殘虐動物,違反動物保護法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的動物福利規範,農業部應正視並積極調查裁處! 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豬在拍賣通道閘門的控制下被迫忽走忽停,常因驚恐不敢往前,就遭工作人員用電擊棒、棍棒鞭打、甚至戳刺肛門,逼迫前進。而當豬被電擊、棒打奮力往前衝時,又會被下一道忽然落下的閘門擋住,導致莫名撞上閘門。整個拍賣過程造成許多豬因緊迫驚恐癱坐地上,或在濕滑的走道上打滑跌跤,就又遭到更強烈的電擊、暴力棒打,每隻豬在拍賣後幾乎都傷痕累累。台灣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豬在拍賣通道閘門的控制下被迫忽走忽停,常因驚恐不敢往前,就遭工作人員用電擊棒、棍棒鞭打、甚至戳刺肛門,逼迫前進。全台幾個拍賣數量較高的縣市肉品市場,如新北、雲林、南投、桃園、彰化,都有許多豬因拍賣緊迫癱倒無法行走。從研究會公布的調查影像可見,宜蘭肉品市場將緊迫無法站立行走的豬,以鐵鍊單腳吊起來秤重,再用鐵鉤勾住豬的上顎拖回拍賣場,對動物的殘暴虐待令人髮指。而新北市拍賣數量為全國之冠,每天約 5 個小時的拍賣過程,至少有 25~30 隻豬因過度緊迫癱倒無法行走,被趕到濕滑的走道外後,又再次遭受滑倒或劈腿的二度傷害,最後動彈不得後又被暴力拖拉。本會調查人員在現場觀察到,許多緊迫豬被不斷踹踢,工作人員用鐵鉤勾起豬的嘴部、肛門,把豬拖上車斗載走,現場哀嚎聲不斷。動保法第 6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第 10 條更規定對動物不得有的行為包括:「於運輸、拍賣、繫留等過程中,使用暴力、不當電擊等方式驅趕動物,或以刀具等具傷害性方式標記。」本會調查影像顯示:肉品市場工作人員用棍棒、電擊棒暴力驅趕豬隻,甚至不斷戳刺豬隻肛門導致受傷流血,或將緊迫豬單腿吊起秤重,用嘴套或鐵鉤刺穿豬隻上顎或嘴巴拖拉等,都已違反動保法第 6、10 條規定,依據動物傷亡嚴重程度應依據第 25、30、30-1 條規定裁罰,本會要求農業部積極調查裁處,不應再漠視。二、活體拍賣制度增加豬隻長途運輸及驅趕的痛苦與死亡風險活體拍賣制度須將豬隻從中南部牧場運送到北部甚至宜花東。以養豬大縣雲林為例,豬隻運到北部拍賣距離達 230 公里。且根據 113 年肉品市場統計年報,有 36% 被拍賣後的豬隻,不會在該市場屠宰 ,而是再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導致豬必須承受多次運輸,事故風險也增加。開放式的運豬車因缺乏遮蔽,僅以縱橫欄杆區隔,在冬季寒冷、夏日酷暑,許多豬因此中暑、骨折、嘔吐、緊迫死亡。根據農業部運輸保險理賠統計,估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由於豬隻被運輸前需禁食以避免嘔吐,車程長者會導致豬隻長達 24 小時無法進食。開放式的運豬車因缺乏遮蔽,僅以縱橫欄杆區隔,在冬季寒冷、夏日酷暑中,許多豬因此中暑、骨折、嘔吐、緊迫死亡。根據農業部運輸保險理賠統計,估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2]。 根據農業部統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至於在拍賣場內的緊迫死亡數量,則是黑數沒有統計。三、集中活體拍賣增加疫病傳播風險各縣市肉品市場匯集來自不同牧場的豬,集中停留的時間可達 12 小時以上,大幅提升動物疫病傳播風險,不利疫病的控制,此外長途與重複運輸更不利防疫。拍賣結束後豬隻回到繫留欄,等待晚上屠宰,或是被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根據113年肉品市場統計年報,有36% 被拍賣後的豬隻,不會在該市場屠宰,而是再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導致豬必須承受多次運輸,事故風險也增加。四、台灣肉品產銷落後國際,無法現代化歐美、日韓等國皆已淘汰活體拍賣,改採符合科學、現代化的「屠體評級」制度。豬隻從牧場直送屠宰場屠宰後,屠體經儀器測量脂肪與瘦肉比例、肌肉品質,標準化分級後再定價交易,兼顧動物福利、防疫與肉品品質,更可提升養豬的品質。反觀台灣還在憑肉商以肉眼觀看豬隻走秀來決定價格,既不科學也不客觀。呼籲中央與各縣市政府首長聯手  終結落後野蠻的肉品生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全台除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連江縣、澎湖縣、金門縣、嘉義縣外,全台各縣市都設有公立肉品市場進行肉豬活體拍賣,此制度導致全台肉豬的過度運輸,不僅增加防疫風險更傷害動物福利。而活體拍賣制度對豬造成的殘暴對待,是系統性的問題,必須靠制度改變才能優化。至於有業者擔心屠體評級制度,豬價會被屠宰場、財團操縱,陳玉敏指出:只要政府建置公開透明的評級與價格平台,讓承銷人根據屠體品質數據交易,反而可以反映豬農飼養管理的用心與技術,提升豬農飼養的國際競爭力。農業部多年來委託學者研究建立台灣豬隻屠體的評級標準,屠體品檢儀器也早已具備,農業部及各縣市政府實在不應再有任何藉口延宕。 動保團體呼籲:吃豬肉,不應殘忍虐待!共同要求農業部:推動豬肉產銷現代化,提出轉型屠體交易政策期程,廢除活體拍賣制度,保障動物福利,提升肉品安全與品質。共同行動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好好愛牠協會
【素食是一種生活態度——口腹之慾的選擇】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素食是一種生活態度——口腹之慾的選擇】
近期關於狗肉廠的新聞讓許多人感到驚駭,事實上不光是狗肉,還有許多野生動物被冰在冰櫃裡——被部分人認定為野味——在現場也確實有找出各種剁肉刀、鋤頭等工具,殺害這些動物。被肢解成一塊塊帶著血跡的肉塊,都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讓人更加感受到口腹慾望的沈重真實。不論保育類動物或同伴動物,都值得我們反思——自己選擇吃下去的究竟是以什麼為代價。熱愛、同理動物處境的人,不吃肉只是一種「從心」的選擇,不是飲食受限,也不一定是討厭肉的味道;而是單純的不希望動物因此面臨殘酷對待和死亡。因為自身的道德,因為不希望以動物失去未來為代價來填補口腹之慾;所以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選擇,每個選擇也都有著不同的代價。做出友善的選擇,只是希望「牠們」擁有生命的自由。有些人認同野生動物的存在,所以不吃野味或是反對獵捕獵殺一些特殊物種(比如魚翅)。而事實上相較其他國家,臺灣已經發展出很多替代品,只吃素並不如大家所想的「沒味道」、「單調」、「不營養」。現在也越來越多無蛋奶美食、無負擔的飲食選擇——不論是出自於健康或者守護動物的價值觀——有很多人越來越願意嘗試。素食並不難也永遠不嫌晚,任何一次嘗試,都有機會拯救動物的未來,進而改變牠們的命運。讓我們試著改變一次飲食,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避開人為陷阱——友善生態,讓鳥類翱翔】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避開人為陷阱——友善生態,讓鳥類翱翔】
又到了鳥類育雛的季節,不論是屋簷底下可見的燕巢或是多人關注的鳳頭蒼鷹巢位直播,鳥類有如我們都市中的鄰居。但這樣的自然鄰居卻時常遭遇到人為的意外或是威脅——老鼠藥、防鳥膠、捕鳥網、窗殺等。太多人為的陷阱,而人類為了方便,有可能就是使一條生命消逝為代價。網路上搜尋「鳥害」可以輕易買到鳥網、鳥刺,甚至是防鳥膠;但事實上一旦被鳥網捕捉到、被防鳥膠沾上都會使鳥類失去飛行覓食能力,進而面臨等死的命運。而且事實上,這些產品都是無差別的攻擊所有生物。老鼠藥一開始是為了處理「鼠害」,被藥毒的不只是老鼠,更多是鳥類(甚至是石虎猴子等哺乳類)牠們可能是誤食老鼠藥,也可能是吃下吞了毒藥的老鼠或其他小動物而中毒。而鼠患問題卻不一定被解決;先被解決的反而是整個生態環境。防鳥膠也同樣會傷害到其他野生動物,就有蝙蝠曾經因此深受其害。毒藥與陷阱從來都不是唯一解方,有如飲鴆止渴的方針,只會使更多危機浮現。我們該思考更根本的問題,這些動物鄰居為什麼被人類判定為危害,他們同樣也是地球一份子,或許我們能尋求更自然和諧共處的方法。窗殺也是另一個都市常見的問題,眾多鳥類因窗戶反光透明無法辨識,飛行通行時撞擊窗戶,有的幸運只是暫時暈眩,但有許多小型鳥類只留下窗上的印痕與僵硬的屍體作為生命最後的證明,尤其五色鳥更是常常被民眾發現窗殺的鳥類之一。而現在這樣的問題也逐漸被人重視,窗殺議題的宣導、鼓勵民眾發現傷鳥送至救傷單位,也記錄窗殺回報、提供防撞貼紙與建議改善。與動物鄰居和諧共處的環境或許是美好的願景,但只要我們開始關注,思考友善共生的方式,那樣的未來或許不遠。讓我們從關注動物議題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死亡單向道——回不了家的路殺】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死亡單向道——回不了家的路殺】
2025年5月初發生了一件動物憾事:馬來西亞發生小公象路殺意外,而讓人感到心碎的影像畫面在網路上流傳——母象當時也在現場,牠用力撞擊大貨車,不斷用鼻子嘗試要把小象拉出,想要救出孩子卻沒有成功,小象遭貨車撞擊卡在車底下明顯死亡,母象頭部緊緊靠著大貨車,即使人為驅趕也不願意離去,直到通知野生動物保護局移出身亡小象孩子的遺體,母象經麻醉後才轉移進行野放。大象一直被視為有靈性的動物,但連如此大型體積的動物都可以遭遇到人為的路殺意外,更何況有更多小型動物都可能遭遇如此死亡威脅。臺灣在今年五月底就發生一起白鼻心路殺死亡事件。保育類物種穿山甲、石虎更是路殺的榜上受害名單,甚至聯想到石虎,第一印象都是哪個路殺消息或是新聞,在去年統計石虎路殺事件高達45件,比往年數據都要來得更高。不只是人時常遭逢車禍意外,不計其數的動物屍體也成為路上亡魂,看似方便的道路交通網,卻是如地獄般直達死亡結局之路。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更是透過大眾的力量統計各項動物的路殺紀錄,根據系統化調查成果,從2018年1月至2025年4月,累積的路死動物數量高達3萬2千多隻,而哺乳類佔比是8%,更多是兩棲類與爬蟲類,蛙類佔了超過一半58%、其次是爬行類如蛇21%、鳥類13%,還有1%多數為陸蟹。大部分新聞多數報導為保育類動物或是哺乳類動物;更多的是小型、移動緩慢的兩棲類或爬蟲類們,而會飛行的鳥類事實上也無法馬上反應避開高速行駛的車。時常看到下雨過後的馬路上,被車碾壓過的青蛙不計其數,偶爾還有陸蟹、蛇與蜥蜴;但這些同樣受害的動物們卻容易被大眾下意識忽略。還有更多是無法被統計、發現的路殺動物們,只能默默消逝在車輪下。在便利方便的發展同時,卻是讓眾多生物犧牲安全考量,甚至以性命為代價。牠們的棲地與人類的生活空間逐漸交疊,在人類生活的都市中,我們需要反思究竟該如何與這些動物共處?因為我們與牠們都是生活在同個空間、同個世界的居民。現在大家逐漸意識到這些隔壁的動物鄰居共處議題,大量宣導、提醒道路慢行,路旁設有動物警示牌,重視動物移動需求的生態廊道或圍籬設計(生態友善道路設施)。當眾人一同重視且努力思考共處的解方,使人類的生活發展不再是誤殺動物鄰居的陷阱,一起經營和諧的未來的發展可能性。協會同事也分享過去和家人開在桃園的鄉間小路,經過某樹旁,明明沒有人車,家人卻突然停住,同事她在副駕駛座起初並沒發現什麼,過了一會,才看到有隻蛇正緩緩地蜿蜒前進要橫越馬路,等了1-2分鐘,確定牠到達另一邊了,他們才駛離。同事說當時天色微暗,幸好行車速度不快,有開大燈且及時發現,不然可能就直接壓上去了。但不是每隻走在馬路上的「牠」,都有機會安全離開。安全駕駛是每個人拿到駕照前的重要觀念,事實上,行車安全意識不僅是保護自己也同時是保護他者——對人、對動物、對我們自己都是——慢行注意觀察周圍環境,讓所有生命都能安全回到家。讓我們從試著關注動物處境,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參考資料:環境資訊中心:道路設計好不好 從路死動物找答案。2013/10、石虎路殺 無路可逃 環團籲「前瞻計畫」莫染血。2018/02(https://e-info.org.tw/node/94150、https://e-info.org.tw/node/209761)TVBS新聞網:兒被貨車撞死!「母象緊靠屍體旁」守到天亮 心碎畫面瘋傳。2025/05(https://news.tvbs.com.tw/world/2867825)X@Msia_Tribune。2025/05(https://x.com/Msia_Tribune/status/1921397484753936385)壹蘋新聞網:玉管處小編下班目擊白鼻心遭路殺 呼籲用路人可以這樣做。2025/05(https://tw.nextapple.com/local/20250530/2123BD73713E46E7D4D6436CEE83F5BD)聯合新聞網:去年45隻石虎慘遭路殺 歷年新高。2025/01(https://udn.com/news/story/12940/8484359)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2025/06(https://roadkill.tw/、https://roadkill.tw/spa/report)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物種排行榜。2025/06(https://roadkill.tw/viz/stat)環境資訊中心:墾丁一年超過3000隻陸蟹遭路殺 環團呼籲公路設計納保育思維。2022/05(https://e-info.org.tw/node/234167)ETtoday寵物雲:新北超萌動物警示牌「有穿山甲、螃蟹」 防止路殺背後圖案藏巧思。2024/10(https://pets.ettoday.net/news/2833213)客新聞:野生動物路殺特展 擬真展出生態友善道路設施。2024/11、我們的島:救命的生態廊道|路殺、阻斷上溯的補償方案。2022/10、環境資訊中心:水管引導綠島陸蟹媽媽過馬路 生多所防路殺研究登國際期刊。2025/05(https://hakkanews.tw/2024/11/18/wildlife-road-kill-shows-people-support-the-improvement-of-the-ecological-landscape/、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9760、https://e-info.org.tw/node/241320)
【動物冤獄——被剝奪自由與未來的展演動物】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動物冤獄——被剝奪自由與未來的展演動物】
2025年5月中網路出現了一段影片:已廢棄的法國主題水族館。仍有2頭虎鯨與多隻海豚生活在廢棄又骯髒的水池環境中,被困在圍欄內面臨自生自滅的危機。由於法國政府2021年通過禁止海豚和鯨魚等動物繼續表演的法案,讓海洋公園Marineland Antibes於今年1月關閉,卻一直無法妥善安置,導致動物只能一直待在不適當的環境,且幾乎沒有食物可以吃,只能奄奄一息的漂浮。牠們被迫當人類的表演物件,過去的傷害卻無法讓牠們迎接真正的自由。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圈養式的展演動物場域真的有其存在必要性嗎?殘酷的是,這樣的動物事件並非第一次。2020年被稱為「全世界最孤獨的海豚」在廢棄的海洋公園孤寂的迎來生命的終結。牠在2005年時被捕捉以及被賣到犬吠埼海洋公園,在海洋公園內表演長達10多年。而在2018年,海洋公園因為經營不善在年初停止營業,牠便只能被囚禁在25平方米的水池中。15年的時間,人類的喜愛並沒有帶給牠幸福;而是有如地獄般的一生。人類是因為犯了錯,所以被限制與剝奪自由,監獄的存在是作為對各種罪行的懲罰;那麼這些展演的海洋動物們是做錯了什麼,才會被有如囚犯的待遇,甚至得無期徒刑?救援機構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動物得到善待照顧,最終得以回歸自然。暫時性的安置,其作用有如病房一樣。而展演教育的說法,是為了人類為主要考量,如果說是為了人類了解與更加喜愛動物,那為何動物們卻是被限制天性,甚至得失去生命。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成了動物的枷鎖。動物們擁有的美好,反而變成牠們的原罪甚至死亡的原因。動物的一生有多長?本應自由在大自然展現天性的牠們、應該與同伴互動相處的牠們,卻成了最荒謬的表演物品,被囚禁在一個有限空間內。而被廢除的水族館與海洋公園卻不是讓牠們得以自由的宣告,而是更殘酷的處境——連基本生存需求都無法保障的牢籠。人類還沒彌補過往的錯誤,卻讓動物們面臨無限絕望的未來。人類的喜愛有如詛咒,讓牠們永遠無法回歸海洋的懷抱。我們可以拒絕動物表演,這樣的囚禁動物的展示教育難道不是一種負面教育嗎?現今科技發達,有許多非剝削的方式呈現動物知識(虛擬實境、AR、模型展示等)。我們對牠們的愛,不應該是控制、剝削、馴服、綁架;而是讓我們的愛應該是希望動物們得以被善待與自由體驗生活。讓我們從試著關注動物議題,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 動物不是時尚配件!拒絕以犧牲生命換來的「流行」】 好好愛牠
【 動物不是時尚配件!拒絕以犧牲生命換來的「流行」】
你或許不曾察覺到,一些流行服飾和配件正背負著動物的血與淚。雖然隨著動保意識抬頭使得全球皮草的需求持續下降,但每年仍有數以千萬計的動物被養殖或捕殺以供取皮,例如貂、狐狸、栗鼠、兔和貉等,牠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關在狹小籠中,歷經電擊、毒氣甚至剝皮等極度殘忍的方式,只為提供光滑毛皮,成為人們昂貴的大衣或包包上的一部分。好好愛牠曾在【是時尚服飾還是動物喪服?——動物皮草的殘忍】整理了許多殘酷真相:有些皮草商品甚至標示為「仿皮草」,實則為真毛皮;還有動物被活活拔毛後再次關回籠,只為讓牠們長毛後再利用。根據 API 動物保護指數的核心精神,「動物感知能力的立法認可」與「動物在時尚產業的使用限制」密不可分。皮草製品直接忽視動物的情感與痛覺,是對生命的剝奪與商品化。在台灣,你仍可買得到皮草製品,許多民眾甚至沒有被明確告知買到含有動物材質的服飾、飾品或鞋包。除了皮毛,還有以下成分來自於殘忍的取用動物:羽絨來源多來自鴨與鵝的活體拔毛珍珠來自被開殼的貝類蠶絲則取自被煮死的蠶寶寶你可以有選擇,讓時尚不必以動物生命為代價,用三個行動改變穿衣世界:不買含動物材質的商品(皮草、皮革、蠶絲、羽毛)支持良心品牌──選擇植物皮革(如仙人掌皮、蘋果皮、鳯梨皮等)、再生材質、純素設計參與循環時尚:其實有一些二手衣買賣平台,讓舊衣新生、讓時尚減罪,舊衣換愛心,減碳的同時,也減少動物的痛苦送禮的選擇,也能從「不傷害牠」開始做起──拒絕動物素材,改以植物纖維製品、再生設計包裝、手工無塑禮盒等取代。不以「時尚」之名來美化這些消費,因為真正的美,是不需任何生命代價的選擇, 唯有不帶殘酷的時尚,才值得我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