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動物資訊

動物福利:「經濟動物」vs「野生動物」
「動物福利評估」主要是衡量動物在「人類的照顧下」是否得到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滿足,主要考慮的因素包含生理、行為需求、健康狀態並免於不必要的痛苦。
而動物福利的研究多集中在「經濟動物(雞、豬和牛)」,「野生動物」福利的研究相較下則較少。這主要是因為「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的保護多著重於「保護其繁殖和棲息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或「限制非法狩獵和野生動物貿易」等。通常「野生動物福利評估」多會使用於「受圈養」的野生動物或是即將被撲殺(移除)的外來種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福利」的局限性
與「經濟動物」相比,「受圈養野生動物」的動物福利評估較為複雜且具有挑戰性。這主要是因為「野生動物」的研究資金大多少於與經濟動物產業。
野生動物飼養的動物樣本量通常較小,而「經濟動物」則因長期受大規模人為飼養,所以多有「基礎數據」訂定動物福利的標準。
另外為獲取更全面客觀的野生動物福利評估,進行評估時應著重於「圈養環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和限制,並且可考慮以下因素:
✔ 飲食:
👉受圈養的野生動物無法自由選擇在野外的食物,長期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來源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例如:圈養的海洋哺乳動物經常以解凍的食物為食,導致脫水的情況。
因此增加特定物種的飲食研究是提升動物福利的關鍵。
✔ 動物行為:
當野生動物受傷或生病時,通常會隱藏痛苦的跡象使其免受掠食者的傷害,因此飼養員並不容易從野生動物的行為中發現生病的行為。
除了觀察動物是否有反常的行為之外,也可以注意動物的活動力是否下降,甚至是不再進食。
即使是同一個物種,不同區域的「野生動物行為」也存著族群差異。
這也代表不同區域的物種對動物福利的定義和評估標準可能存在差異,了解這樣的差異將對提供動物所需有所幫助。
✔ 居住環境:
野生動物多演化出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儘管圈養環境能提供安全的生活條件,但仍然無法比擬複雜的野生環境造成動物的壓力。
例如:鯨豚擁有發達的聲納的系統,便於溝通、空間感知以及覓食,但是當鯨豚受到圈養,其聲納系統便無法受到足夠的刺激或是利用,或做出高速游泳和跳躍的動作。
持續的研究可以完善野生動物福利評估的方法,須注意的是,野生動物在人類的圈養下看似擁有良好的動物福利,但野生動物本屬「生活在野外的動物」,若不是為了保育原因,請抵制為了娛樂和展演圈養野生動物,因受限的活動空間、缺乏適當的運動、獵食行為、社交都將對造成負面的動物福利。
而動物福利的研究多集中在「經濟動物(雞、豬和牛)」,「野生動物」福利的研究相較下則較少。這主要是因為「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的保護多著重於「保護其繁殖和棲息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或「限制非法狩獵和野生動物貿易」等。通常「野生動物福利評估」多會使用於「受圈養」的野生動物或是即將被撲殺(移除)的外來種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福利」的局限性
與「經濟動物」相比,「受圈養野生動物」的動物福利評估較為複雜且具有挑戰性。這主要是因為「野生動物」的研究資金大多少於與經濟動物產業。
野生動物飼養的動物樣本量通常較小,而「經濟動物」則因長期受大規模人為飼養,所以多有「基礎數據」訂定動物福利的標準。
另外為獲取更全面客觀的野生動物福利評估,進行評估時應著重於「圈養環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和限制,並且可考慮以下因素:
✔ 飲食:
👉受圈養的野生動物無法自由選擇在野外的食物,長期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來源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例如:圈養的海洋哺乳動物經常以解凍的食物為食,導致脫水的情況。
因此增加特定物種的飲食研究是提升動物福利的關鍵。
✔ 動物行為:
當野生動物受傷或生病時,通常會隱藏痛苦的跡象使其免受掠食者的傷害,因此飼養員並不容易從野生動物的行為中發現生病的行為。
除了觀察動物是否有反常的行為之外,也可以注意動物的活動力是否下降,甚至是不再進食。
即使是同一個物種,不同區域的「野生動物行為」也存著族群差異。
這也代表不同區域的物種對動物福利的定義和評估標準可能存在差異,了解這樣的差異將對提供動物所需有所幫助。
✔ 居住環境:
野生動物多演化出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儘管圈養環境能提供安全的生活條件,但仍然無法比擬複雜的野生環境造成動物的壓力。
例如:鯨豚擁有發達的聲納的系統,便於溝通、空間感知以及覓食,但是當鯨豚受到圈養,其聲納系統便無法受到足夠的刺激或是利用,或做出高速游泳和跳躍的動作。
持續的研究可以完善野生動物福利評估的方法,須注意的是,野生動物在人類的圈養下看似擁有良好的動物福利,但野生動物本屬「生活在野外的動物」,若不是為了保育原因,請抵制為了娛樂和展演圈養野生動物,因受限的活動空間、缺乏適當的運動、獵食行為、社交都將對造成負面的動物福利。

【動物在台灣法律上的地位】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司法管轄區(包含台灣),只要是「被人類圈養的動物」,無論是已被訓養的「經濟動物」還是「野生動物」,都被視為「財產(Property)」。
根據動物福利法專家Mike Radford表示,動物在法律中會被視為「財產」主要因為歷史上動物的法律爭議多以下列幾種狀況呈現:
1.竊盜問題,例如:雞被偷了
2.合約糾紛,例如:甲賣給乙一匹馬,乙後來發現馬跛了,想要討回當初買馬的錢。
3.過失、損害問題,例如:甲的牛撞壞了乙的財產,乙告上法院向甲要求賠償。
因此,由人類制定的法律,規則為偏向保障人類財產權,而非保障動物本身。
介於「生命」和「財產」之間的矛盾地位
在台灣的民法中,自然人(人)和法人(如:公司)做為「權利主體」能夠享有權利。動物雖然有生命,但在法律中動物只屬於「物」或是「權利客體」,所以在法律中動物不能是權利的主人。只有權利的主體(人)對客體(物)有權利。
隨著社會價值的改變,動物的地位已經不再被人類視為無生命的財產,但是有生命的動物在法律中被視為物品時,遇到法律判決時會讓人感到矛盾。
例如:甲的愛犬因受乙虐待而死亡時,甲只能在法律上要求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可用金錢衡量的損失),但無法要求非財產上的損害,例如:精神慰撫金或是殯葬費。
法律普遍非保障動物本身
台灣在動保團體的努力下,分別於1998年和1989訂立「動物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透過另設法律改變動物的地位,以遏止人類對動物的傷害。但是這兩種法規裡,動物仍是屬於客體(物)。
「動物保護法」僅保護「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而《野生動物保育法》 也只是保護政府所劃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裡的動物們。
好好愛牠過去曾發表專文「目前的法律如何保障受凌虐的野生動物?以蛇為例」(https://sala.org.tw/blog/181),其中便有提到,儘管目前有法律保障受虐動物的生命,但是在某些狀況下還是無法可管。
例如,因人類的持續開發,人與蛇的活動區域重疊部分增加,許多《野保法》第50條所提及的 #一般類野生動物 (非保育類動物),因受虐殺的地點不是位於 #野生動物保護區,也因此難以受保護。另外,《動物保護法》也因保護範圍僅限於人為飼養的脊椎動物,所以受虐之野生的蛇無法可管。
\提升動物法律上地位之方法
民法上設立「動物非物」的條文,可以讓人更重視動物的生命價值。德國在 1990 年便修訂民法,明文規定「動物非物」。
近年來,台灣司法對於動物的法律定位,已可以從判例中看出對於動物的見解,我們應視「動物」是介於「人」與「物」之間的「獨立生命體」。
因此,動物在目前民法架構下類推適用之規定,也漸漸的和「物」有所不同。當動物保護已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價值後,「動保入憲」便能保障未來動物保護的法益在與學術自由、財產權等其他憲法保障的法益做權衡時,動物保護不會如現況退讓。


「實」在不關牠的事
「實」在不關牠的事
4月15日的動保講師培訓課程,在聽完蔡淑芬助理教授解釋完「健康食品」做「動物實驗」疑慮後,接著請黃千芮營養師透過營養學的專業為我們解釋「保健食品」為何無法取代「健康飲食」,幫助我們在思考將實驗動物作為健康食品功效犧牲品之不合理性的同時,我們應如何能夠從「飲食」和「生活習慣」找回身體的自癒力。
「代謝症候群」所衍生之「慢性疾病」
「代謝症候群」為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其主要原因和飲食、生活習慣、肥胖、運動量不足或是遺傳有關。當人們一但罹患「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後續將更容易得到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保健食品」作為「慢性疾病」的解答?
「慢性疾病」逐年盛行,比起找尋天然食物的營養,現代人多尋求「保健食品」來保健康。但是保健食品雖為食品,在購買前仔細評估身體真正的需求或是諮詢醫生、營養師等專業人士的建議,才能夠避免造成身體的負擔。對此,千芮營養師也表示:
「大多數人都想變健康,但卻沒有實際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假如有人問我是否需要吃鈣片,我在還沒得到對方的抽血報告之前,我都沒辦法回答他。」
「但是通常我們看了廣告,就會認為自己需要很多營養品,但其實最基本的是改變造成「慢性病」的起因,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並在日常飲食中,以補充天然食物、原型食物為主要的營養素來源。
健康食品公告之保健13功效-解盲
現行台灣健康食品可宣稱保健功效的共有13項,而其中4項包括「調節血脂」、「不易形成體脂肪」、「調節血糖」、「輔助調節血壓」皆為相關「代謝症候群」。隨著慢性病的增加,愈來愈多人選擇透過「健康食品」來控制「慢性病」,但許多「功效」往往基於荒謬的動物實驗上。
隨著人體老化,生理機能退化不可避免,但「高油」、「高鈉」和「精緻」的現代飲食造成代謝體內廢物的「肝臟」和「腎臟」負擔,並使得「代謝症候群」人數攀升。若為求快而希望透過「保健食品」改善身體機能,反而本末倒置,甚至促進了此產業中許多不合理的動物實驗。
千芮老師最後為大家解盲,如果各位希望得到以下13項保健功能,這樣做其實才是最根本的解方 :
1. 胃腸功能改善: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
2. 調節血脂:平時粗食少加工
3. 護肝: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
4. 骨質保健:飲食均衡多活動
5. 免疫調節:飲食均衡多活動
6. 輔助調整過敏體質:腸道健康、飲養均衡、降低壓力來源
7. 不易形成體脂肪:飲食均衡多活動(適量吃,多動)
8. 調節血糖:飲食均衡多活動(適量吃,多動)
9. 輔助調節血壓:飲食均衡多活動(適量吃,多動)
10. 抗疲勞:生活及工作要平衡,找到人生快樂
11. 延緩衰老:減少壓力來源,均衡攝取天然食物的維生素礦物質
12. 促進鐵吸收:避免用餐配茶和咖啡增加鐵質吸收率。
13. 牙齒保健:口腔保健要做好,清潔角度不能少
A型肝炎會因為外食餐具不潔而造成人之間的傳染。此疾病可透過打疫苗或注意「食品衛生安全」來預防。而其他非酒精性肝炎多因為長時間食用加工食品。
千芮老師建議各位從「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來著手,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能修復細胞的天然維生素跟礦物質,而非只靠健康食品。如果是素食者可以多攝取豆類、蔬菜、穀物類及堅果類補充蛋白質。
好好愛牠也再次呼籲,如果實在需要保健食品,除護肝功能外,請選擇且支持那些以人體食用研究取得小綠人標章的廠商,讓其他不肯禁用動物實驗的廠商去反思什麼才是真正對人類有用同時兼顧動物友善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