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概念之差別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概念之差別
關心動物的朋友一定有聽過「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吧! 其實,這兩者常常被混淆,「動物福利」屬於「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的應用,而「動物權」一詞則是從「動物權理論Animal Rights Theory」而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兩者差別,也順便了解看看自己比較偏向哪邊的立場吧!效益主義理論(Utilitarianism)效益主義的支持者認為道德上「使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即是最正確的行為。對效益主義的提倡者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 和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來說,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知覺,也傾向於避免痛苦和渴望快樂的經驗,因此在利用動物的例子中,個體的利益的可被定義為「避免受苦以及能夠快樂的生活」。因為效益主義同時考量「人類和動物的個體」的利益,所以認為動物在特定情境下能夠為人所用,前提是需要同時考量「動物福利」(如:人道屠宰、改善動物的處境),並且「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動物權理論 (Animal Rights Theory)動物權的倡議者 #湯姆·雷根(Tom Regan)則是認為,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生命的主體Subject of a life」和人類具有同等的道德地位,其利益(滿足基本的需求、避免痛苦)也和人類相同有權利被保護。動物權理論強調「動物本身的生命價值intrinsic value」,因此不認同動物可以被當成工具被犧牲,我們也無法斷論:「我的生命比你的(牛)生命更有價值」。由此可瞭解,對動物權的倡議者來說不認同任何利用動物的手段(如:食用動物、動物實驗)。「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相似處雖然,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兩者的立場不同,但是無論是辛格(效益主義理論倡議者)還是雷根(動物權倡議者),兩人都支持素食且支持停止動物實驗,只是辛格主張蔬食的立場不是強調「不應利用動物的生命」,而是人類吃肉和動物被犧牲的利益 比起來,我們並不是非吃不可,也沒必要。每個人吃蔬食的立場和理由也許不盡相同,但是為生命以及環境一點心力的你都值得被鼓勵,希望本文有幫助你了解不同人吃蔬食的動機,甚至是開啟不吃肉蛋奶的契機。
別再讓牠翅裸裸-拒絕鯊魚製品 好好愛牠
別再讓牠翅裸裸-拒絕鯊魚製品
今日我們想介紹一位鯊魚女士:Andrea Richey。她是香港護鯊會的教育長,香港護鯊會致力於推動拒絕鯊魚產品,尤其是魚翅。Andrea化身成鯊魚女士,著鯊魚裝在香港各地演講,過去她也曾吃過魚翅羹,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知道全球有1/3的鯊魚瀕臨滅絕後,她毅然而然辭去工作,決定投入護鯊的行列。全球有50%的魚翅貿易都在香港,根據香港護鯊會2016年的調查,香港的中式海鮮餐廳,有98%都供應魚翅羹,抽查的餐廳中只有3家明確表示不賣魚翅羹,你知道嗎?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台北分會早在2007年就把魚翅、海參、鮑魚、髮菜列為不環保年菜,當時的估計,全球有超過400種鯊魚,其中有83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瀕危或易危物種,10多年過去,瀕危物種已多達133種。自宋朝以來,魚翅是地位權貴的象徵,宴客時主人用以特別款待來客的奢華餐點,說穿了就是一種炫耀式消費,在香港的婚宴喜慶上是一道極為普遍的料理。為了人們的炫耀,鯊魚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肖漁民將鯊魚的鰭割下,再把經濟價值低的鯊魚身體丟回大海,我國為了杜絕漁船對鯊魚採取割鰭棄身的殘忍行為,自101年起實施「鯊魚鰭不離身」政策,截至110年12月共執行6414次鯊魚卸魚檢查,查獲違規案件計62件,相關行政罰鍰達新台幣9406萬元,是否真正嚇阻不法行為,我們不得而知,因為111年1月漁業署在屏東查獲非法「割鰭棄身」的行為,鯊魚翅重達2031公斤,歷經了10年的臨檢與裁罰,還是有人甘願挺而走險,這之中還有漁船是累犯。我們認為根源在於,只要有魚翅買賣,非法「割鰭棄身」就無法徹底根絕。人類捕撈速度超過鯊魚繁殖速度,鯊魚數量在過去的30年中減少了90%,過度捕撈也傷害海洋生物鏈,因為鯊魚是海洋中頂級掠食者,能夠調節食物鏈下游物種的豐富度和行為,一旦數量減少將會使其他物種的數量大量增加,破壞海洋生態平衡,衍生更多生態問題,相信這也不是大家所樂見的。人類比鯊魚還可怕Andrea說每年死於自拍的人有43個,而被鯊魚攻擊而亡的人只有6-8個,鯊魚沒有電影「大白鯊」裡演得那麼可怕,牠們才應該更害怕人類!保護鯊魚,即刻行動人類需要一個健康的海洋,而鯊魚能夠保持海洋的健康。提高鯊魚保育意識,好好愛牠邀請大家一件好事愛動物,支持並且做到以下:1. 承諾不吃魚翅羹-無論是個人或企業,甚至是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都可以展開行動,承諾不吃魚翅羹,也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加入。2. 支持無翅認證-好好愛牠將和其他動保夥伴針對企業或餐廳發起無翅認證,我們會再公告細節及參與方式,到時還請大家多多支持與響應。3. 舉發割鰭棄身的行為-如果您發現哪裡有割鰭棄身的行為,請向漁業署檢舉,可撥打漁業署0800-082-594免付費檢舉電話,或海巡署118海巡服務專線。參考來源:1. 英國NGO揭我國魚翅加工「不可告人秘密」 漁業署:均符合國際規範https://e-info.org.tw/node/2329132. 2019年鲨鱼女士Andrea Richey 於TED×香港中文大学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z5BfROces&t=19s
人類與自然的「異化」-與大自然疏離的社會現象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人類與自然的「異化」-與大自然疏離的社會現象
「異化」(Alienation)一詞,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可被解釋為一種社會現象,也就是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疏遠、甚至互相對立。「異化」的概念被廣泛運用在不同理論。而根據「代謝斷裂理論(Metabolic Rift Theory)」,人類的「現代化」是(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等及全球化等)異化(alienation from nature)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原本屬於自然、生態的一部分,但現代人多數從小生活於都市,造成人們的意識中認為,我們和自然是分開的,甚至認為自然是可以被我們掌控的。這樣的社會現象,造成世界各地出現了森林砍伐、沙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等問題。因動物也屬於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異化也影響了我們看動物的角度。1. 高度工業化、都市化造成我們與生態的隔閡和「異化」,讓我們難以將動物看作為與環境共生的「有機的生命體」,因此做野生動物保育時,會出現「人工繁殖」優先於環境保護的論點。例如,透過圈養復育台灣白海豚,但卻忽略在其棲息地(台灣西海岸)的高密度開發需要停止,才是復育此瀕危物種的關鍵。停止填海造陸,復育海洋生物,亦是在守護海洋、河川。2. 動物不再生長在自然的環境,而是在工業化的生廠系統下成為「生產機器」創造利潤。現代畜牧業也導致了土地退化、森林砍伐、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另外,在生產的成本被壓低的前提下,動物同時也犧牲了健康和自由(如:蛋雞、奶牛)。3. 動物被視作「物品或商品」的概念也使人們認為動物可以脫離自然環境提供人類娛樂,將鯨豚從海中捕獲至水族館,或合理化動物能夠脫離自然環境而生活於動物園。自然和生物互動的方式是「有機的」,但以上例子我們可以了解,現代化的社會中,多數人的意識中認為人類能夠掌控自然,造成消極的人類-動物關係。但其實,當我們從代謝斷裂理論可以察覺,如果沒有和自然與動物一起共生的意識,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算是一種退步呢?生命沒有不同-修補異化,找回善念的初心動物友善行動,能做的有很多,不要覺得沒差我一人,而是要想:動保的路上又多了我一人!因認同無肉市集的理念,所以好好愛牠決定加入這個行列,一起在市集傳遞動物友善的訊息。特別喜歡無肉市集這段話,也跟朋友分享:無肉市集,零動物性成分市集販售的是我們對地球的關愛暢談的是人類與動物的關係期盼這股善良的底蘊深植每個人心中好好愛牠想要傳遞「讓每個人有同理心,願意尊重且與動物和平共處,一件好事愛動物,生命沒有不同」的理念。
【以捕代殺,讓蛇蛇回歸自然】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以捕代殺,讓蛇蛇回歸自然】
小編從小就很喜歡蛇,雖然知牠們會咬人,但不知道為什麼對蛇印象一直是軟綿綿、眼睛圓圓,看起來很無辜的動物。2021年冬天,一隻身上有著黑色斑塊的小龜殼花,來到我們家休息。當時他正捲縮在我們家廚房外的盤子上曬太陽,瞳孔呈現一條縫狀。印象我當時一看到他就開始心跳加速,他那時正瞇著瞳孔,享受他的日光浴(蛇瞇瞳孔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因為過去保全人員用蛇夾協助捉家中花園的蛇,但將蛇夾到出血的經驗。當下我就思考如何在不被家人發現的情況下,自己先將他捉起來,於是跑回廚房尋找適合裝蛇的容器。我:爸,你可以幫我拿櫃子上那個透明盒子,我要捉蟲爸:捉蟲為什麼要用這麼大的盒子?我:我怕蟲會跑走,捉不到他。接著我就在家人沒發現的情況下,拿著透明的盒子將牠蓋起來。這隻龜殼花也就呆呆的被蓋在透明盒子裡面,牠移動了一下他的身體,又繼續休息,整個捕捉過程時間非常短也很順暢。在完成捕獲的動作之後,我才帶家人來看我們家的稀客。大家圍觀著這隻動物,看著他安靜休息的樣子。當天中午爸就著開車,載著我們和這隻小朋友到山上。我和媽坐在後方座位觀察著這隻淡定的小龜殼花,他吐了吐舌頭,仍舊盤在盤子上。我們開到一座山的半山腰,除了馬路,這邊似乎沒有什麼沒有社區住宅,於是我們找到一處樹叢要釋放他。我想似乎是感受到了山上的新鮮空氣吧,打開透明盒的瞬間,牠才開始比較激烈的有探頭及吐舌反應,於是我們就用樹枝提醒他「下車」,讓他緩慢的離開盒子。有些人會擔心這種捉蛇的方法可能使自己暴露危險,但小編判斷那是當下,對我們也最安全,對牠最溫和的做法。其實,若非專業補蛇人員,或是蛇夾沒有綑特殊軟膠帶,蛇的骨頭通常容易被夾傷(尤其是小蛇),甚至會造成蛇的死亡。當然,無論用何種方式捕捉,在靠近動物前,請盡量將物種的特徵記下並且拍照;若有意外發生,才能有順利的執行醫療程序。透過這篇文章,我們也希望分享台北市動保處建議的較溫和的捉蛇方法,供各位參考(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921)。若民眾判斷無法處理,也可以撥打1999台灣地方政府民眾服務專線。⦁ 找出掃把、掃帚和桶子(若沒有桶子,可以使用替代的箱子)⦁ 將蛇用掃把壓住再撥至畚斗中(旁邊放一個桶子)⦁ 將蛇掃進畚斗中,並快將蛇倒入準備的桶子中,並將蓋子蓋好過去其實常聽過蛇被打死的事件,弟也曾經和我說在當兵時,長官竟使用熱水燙死軍營中的蛇。但蛇類通常對人是避而遠之,除非人使蛇感到害怕或是受到侵略,否則蛇並不會主動攻擊人。將蛇燙死已經屬於虐待動物的手法,必須被制止。換個角度思考,蛇其實也是台灣豐富生態下的所蘊孕的物種,是生態系不可分割的一環。隨著人類的開發,人與蛇的活動區域將不可避免有所重疊。在面對野生動物時,保護自己是關鍵,但是尊重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土地的生物,也是我們該做的。
【海獅真的想親你嗎?-連署終止海豚、海獅親親體驗】 文:Cindy Hsu / 圖:weanimalsmedia.org
【海獅真的想親你嗎?-連署終止海豚、海獅親親體驗】
親親海獅、海豚,一生必須體驗的活動,適合親子一同體驗~水族館這麼宣傳著…讓小朋友有機會親近動物,怎麼了嗎?其實小編也曾在水族館看鯨豚表演時,有同樣的疑問在水族館的動物們,沒有天敵且不用擔心飢餓只要人類定時餵動物食物、陪他們玩,他們也一樣可以無憂無慮呀有些民眾也許認為,動保團體是不是過激了?但當小編開始參與動保運動後,開始真正了解一個關鍵的問題:「水族館」和「野生動物救援」同屬圈養海洋生物的機構,它們的差別在哪?本該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出現在水族館/野生動物救援機構的原因為何?從兩個機構設立的動機以及行為,我們可以了解水族館的根本問題野生動物救援:擱淺->圈養->治療->恢復->野放真正在乎野生動物救援的機構,一但將動物治癒後就會被野放鯨豚表演產業鍊:捕捉->圈養->訓練->終生在水族館表演反觀水族館,則是將原本野生且健康的動物捕捉起來水族館飼養的出發點和動物的保育無關,而是商業利益*2002-2005,遠雄海洋公園引進17隻來自惡名昭彰太地町的鯨豚。水族館大多聲稱:「親近動物的活動,可以激起孩子對動物的關愛,擁有教育意義。」不過海豚作為勞工犧牲自由為水族館表演、賺錢,真的是立意良善的生命教育嗎?野柳海洋世界(新北市)以及遠雄海洋公園(花蓮),除了每天4-6場的海豚、海獅表演外,還額外利用海豚、海獅與遊客進行「親親」互動體驗;一次300元。另外,遠雄海洋公園甚至推出要價3600元的海豚互動套裝行程。你可曾想過?這些都由民眾買單,只要繼續掏出錢來,就讓業者可以繼續囚禁這些野生的海洋生物。海豚跟海獅真的想親人類嗎?仔細想想,是不是感覺怪怪的…好好愛牠在2021年成立後即有發信給野柳海洋世界、遠雄海洋公園,希望能夠終止海豚表演,然業者並無理會。我們很高興,也響應由鳥語獸躍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的「違反動物習性!終止海豚、海獅親親體驗」連署,邀請大家分享這支影片,和我們一起連署,呼籲政府單位以及野柳海洋世界、遠雄海洋公園應正視動物的處境,立即終止該活動。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4-【「疫」起期待藍藍的海】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4-【「疫」起期待藍藍的海】
講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行動教育專案經理黃育文世界上第196個國家:垃圾島國Trash Isles你聽過地球已經有一個 #由垃圾構成的大面積領土,名為 #垃圾島國 的國家嗎?真的!這個島除了符合構成 #國家的條件,擁有人民、領土、政府,也開放各界各地的人申請,當垃圾島國的國民,擁有該國護照。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雷神」克里斯漢斯沃都是該國國民。申請當國民是一回事,但真有人願意住塑膠四處飄散,由堆疊的廢棄物所構成的土地嗎?這島邊沒有生機,彌漫著臭氣。動物成了島的犧牲品,魚類因水污染暴斃、海龜誤食塑膠、海鳥被垃圾纏繞都是當地的日常。其實,黃育文表示,申請為成為垃圾島的國民目的是希望能讓世界聽到大海的哭泣聲,讓我們看見並面對現實。淨灘做紀錄,步驟簡單使每次行動更有意義已是淨灘老鳥的黃育文提到,淨灘除了清理海灘外,還有一個目的是透過廢棄物監測,填寫 #ICC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表格,蒐集廢棄物的類型和數量,分析其來源作為政策遊說及環境教育的數據。例如:經過調查發現,除了廢棄寶特瓶以外,廢棄漁網和保麗龍也是海廢的主要來源之一,地方政府便可獎勵漁民推動廢漁網回收獎勵機制,又或是串連地方回收業者,推動回收再生產業鍊。你/妳也可以先將ICC行動表格下載下來(https://is.gd/KIkXiS),讓你在下次在淨灘時,更有力的幫助到海洋。有了這些數據,我們便能更精確的了解垃圾的源頭,更有效率的改進。減塑省荷包政策,減塑也可以很有成就感!環保杯、餐盒、環保餐具等...當每一次的消費,當使用到它們時,你都會為避免一次性餐具的犧牲而感到開心。環保署也很給力的在今年7月,推動減塑省荷包政策,民眾只要在全國飲料店、便利商店等自備飲料杯,都減少5元的價差。黃育文提到,其實塑膠袋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樹木而發明的,因為其可 #重複利用及 #不用砍伐森林 的特性而發明,除了耐用也可重複利用。如今因為方便製造而變成生態殺手,也是發明者始料未及的。對此,黃育文也提醒 #最好的環保杯,就是當下所擁有的環保杯,無需再去另外買新的環保杯。黃育文除了分享關於塑膠垃圾的有趣知識和數據外,也分享了他多年的環保行動,讓我們重拾減塑行動的樂趣以及動力,減塑也可以很有成就感!手帕:替代衛生紙的使用環保餐具:替代木筷,塑膠湯匙叉子等。便當盒、好食袋:替代外帶餐盒或塑膠袋 環保杯:替代一次性飲料杯、瓶裝水 環保袋:替代一次性塑膠袋
阿膠:一個導致全球驢子被屠殺的中藥材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阿膠:一個導致全球驢子被屠殺的中藥材
阿膠是什麼?阿膠是一種膠體,透過煮沸驢皮製成,因其能夠融化的特性,因此常添加於食品、飲料或是美容產品中。近10年來,阿膠在中國的需求迅速增長,因而推動了驢皮貿易。阿膠據稱有許多中藥療效,包括流產、血液循環和抗老,儘管沒有嚴格臨床試驗支持以上說法,但在商業的炒作下,阿膠已成了萬靈藥。阿膠造成驢數量急劇下降根據Under The Skin的估計,為滿足中國市場需求,平均每年屠宰480萬隻驢。自1992年以來,中國的驢子減少了76%。因難以滿足激增的市場需求,中國商人開始大量引進開發中國家的驢子,造成全球驢子數量驟減。以肯亞來說,2016年至2018年間有超過30萬頭驢被屠宰,佔總數量的15.4%。而巴西的驢子同樣也急劇下降,2007年至2017驢子的數量減少了28%,吉爾吉斯自2007年以來則是下降了53%。目前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都是將驢皮出口至中國的主要地方,非洲則為最大宗。駭人的動物福利狀況未受規範且大規模的活體運輸和屠宰:國際上已有許多符合動物福利規範的屠宰方法以及運輸動物過程的規範(如:歐盟),這些包含屠宰前必須先將動物人道致昏,而運輸時提供水和食物,並規定動物在特定狀況下的動物不得被運輸(如:懷孕、受傷、生病)。雖然非洲目前已經有10多個國家宣佈禁止驢皮出口與屠宰,但是因為驢皮的需求不減,禁令仍難以使驢子數量恢復,且非法管道猖獗,多數驢子在未受動物福利規範下的屠宰場中宰殺,而多數驢子被運輸的旅途中不會提供食物和水,有時甚至達數百公里遠。跟據統計,有20%的驢會在途中死亡,且無論驢子是否有懷孕或生病受傷,就連幼驢也會被不當運輸。強迫生長:驢子的懷孕期為1年,且需要2年的時間才能長至成年體型。為了提高阿膠產量,商人和研究員開始培育快速生長的驢子,甚至是發展出促進驢子發情及人工授精的技術。因商業炒作而深受其害的動物驢子是高度敏感且聰明的動物,但卻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被當成生產機器對待。其實,阿膠的主成份就是蛋白質,透過其他食物就可以替代。市面上未經科學證實卻聲稱有中藥療效的動物同樣琳瑯滿目,例如:因虎骨酒而衍生的老虎、獅子養殖場,因熊膽而衍生的熊場,或聲稱可以活血化瘀而被大量捕捉的穿山甲。透過商業的炒作下,動物入藥不僅衍生出駭人的動物福利問題,也造成動物的滅絕。有許多植物性食品例如南瓜、葡萄、甘蔗、龍眼肉以及紅蘿蔔,都有很好補血功效,具豐富鐵質及養分,實在不需要使用阿膠,好好愛牠邀你一起參與一件好事愛動物,放過驢子吧!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3-【你「戴」上的豈只一點皮毛】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3-【你「戴」上的豈只一點皮毛】
講者:北京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博士/動保龍捲風創辦人 龍緣之龍緣之博士長期於中國從事動物保研究,此次她從中國皮草產業 談到近2年在歐洲因為新冠病毒Covid 19 而被大量撲殺的的水貂。並從中探討皮草產業對動物福利以及公共衛生的危害。中國的皮草產業規模​在中國,皮草業的直接產值佔約4000億人民幣,佔所有野生動物產業(包括皮草、藥用、食用、觀賞及寵物、實驗動物等五類)的最大宗,而所有野生動物加起來的直接產值為5200億元。皮草也超過了所有野生動物產業就業人數的半數 (約760萬人)。皮草衍生出的動物福利問題中國最常見的皮草動物物種包含水貂、藍狐、銀狐,貉(狸貓)等..。皮草的使用除了有道德爭議之外,這些野生動物在被屠宰因籠養所經歷的生活品質也使他們遭受精神痛苦。因無法表現跳躍、挖洞以及社交等自然行為,許多皮草動物常會表現出刻板行為,例如:性情親水的水貂也只能在籠中來回踱步。另外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平均只長至3公斤的狐狸被當作生產機器,在養殖場被增肥至16-19公斤,受到身體上的折磨。皮草產業和公共衛生水貂是對新冠病毒(covid 19)高度易感的動物已不是新聞,至今已經有12國家的繁殖場(荷蘭、西班牙、丹麥、美國和瑞典等國) 發現感染新冠病毒的水貂,造成數萬計的水貂遭到撲殺。雖然人道致死的方式是透過使動物吸入一氧化碳而窒息,但在短時間對隻動物集體撲殺情況下,有許多被動物因為被壓在底層而無法完全呼吸到毒氣,在處於有意識的情況下被活埋。有些活著的皮草動物,則是掙脫至野外,成為防疫的漏洞。另外,皮草動物在中國被剝皮後,為了不浪費剩下的屠體,許多皮草養殖場將屠體的再利用的行為,都造成公共衛生的危害。除了再度給人類販賣食用以外,這些屍體也會被做成養殖場的飼料,再度餵食其他的皮草動物,幾乎是後代吃父母的情況。造成公共衛生的危害的病毒除人畜生交叉感染的新冠病毒之外,水貂也有和狂牛症相似的水貂腦病。鮮少被注意的外來物種議題其他較少被注意到的問題包含圈養動物成為當地外來物種。以歐洲國家從東亞引進了的「貉」為例,日本原生貉在日本野外幾乎已因爲城市的開發而消失匿跡,但是到了歐洲,卻成為了外來入侵種,使得芬蘭政府則頒部法令,任何人都可以捕殺他們。在動物友善的北歐國家,也難保動物的生存福利。毛皮是動物們為保暖所需,但我們並不需要因水貂養殖場率續爆發Covid-19,歐洲政府自2020年以來加強了禁止皮草生產的立法,使得皮草養殖逐漸在歐洲退場(例如:丹麥)。只是,市場不分國界,雖然西方的皮草供應量正在下降,中國生產的皮草依然支撐著皮草產業的需求。大規模的野生動物養殖利用,除了影響著動物的身心以及其終將面對的殘酷死亡之外,如同中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鐘南山表示,現代人類傳染病有60%~80%都與動物相關。如果這樣大規模的野生動物利用沒有減緩的話,下一波人畜交叉疫情疫情還會發生。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2-【蟹媽媽的義無反顧-別讓人類的馬路成了牠的末路】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2-【蟹媽媽的義無反顧-別讓人類的馬路成了牠的末路】
講者:台東「有人在家」民宿 山豬老師每年的6月至10月期間是奧氏後相手蟹 的繁殖季,同時也是綠島的旅遊旺季。雖然身為陸蟹,奧氏後相手蟹在繁殖季時仍須趕往海邊產卵,大規模於公路中跋涉的母蟹同時也冒著被交通碾壓 的生命危險。讓小生命回到水的源頭螃蟹依照棲息範圍可以分為「海蟹」以及「陸蟹」,而奧氏後相手蟹就是屬於陸蟹,只有在準備產卵時會千里迢迢回到大海,讓水成為小生命的源頭。因此照片中往海邊遷徙的螃蟹,都是母的,不會有公的。冰沙與珍珠的繁衍系統和海蟹不同,陸蟹在產卵的途中,會遇見許多天敵,而海蟹相對沒有那麼多天敵,可以直接在水中產卵。因此演化的過程,為了要增加其存活率,陸蟹的卵會非常多,且較小顆(像冰沙)。相對的,海蟹的卵較少,也較大顆(像珍珠)。預產期的試煉奧氏後相手蟹 通常選擇清晨以及傍晚等較無天敵的時間點釋幼。根據經驗,清晨是許多遊客泡溫泉、看日出的時間點,因此螃蟹容易遭到陸殺。圖中,馬路上的不是檳榔渣,而是在清晨時拍攝約有(2,247隻)橫屍片地的螃蟹們。對於陸蟹的繁衍,除了陸殺以外,沿海公路的開發、水溝、馬路以及防波提也都降低陸蟹成功釋幼的機率。綠島護蟹行動為了要保護這些謝媽媽安全卸下寶寶,山豬老師和志工定期組成護蟹軍團,大家將螃蟹一隻隻人工抓進籃子中,將蟹孕婦們移放置於海岸林,讓他們順利進入海中生產。而對於那些被壓死的螃蟹們,因為其卵還在,山豬老師和志工們也會將屍體保留,並移回大海,讓卵中的生命有機會誕生。除了有遊客的協助以外,當地的民宿、餐廳及企業也都紛紛響應護蟹活動,讓螃蟹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1-【興高采烈帶牠回家,可是那然後呢?】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1-【興高采烈帶牠回家,可是那然後呢?】
講者:新北市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主任 顏端佑 為了讓無主的生命得到妥善的照顧,三重高中的顏端佑老師將來自動保處的爬蟲動物安置於校園內,同時也讓學生參與照顧過程。這些動物多為外來種,如球蟒、草原巨蜥、鬆獅蜥、鱷龜等...而這些動物多被是棄養或被民眾撿到,若無人認領就會被執行安樂死。從源頭來看,這些動物都是人們為了利益而被繁殖的,但最終卻由於飼主沒有審慎評估飼養能力而讓牠們受苦,甚至是受死。多數人可能會因為爬蟲類的外型而感到害怕,但在聽完顏老師講完這些動物的習性和故事後,小編反而更想保護牠們~ 顏老師除了介紹他飼養的外來動物之外,也從他的經驗中帶到做外來動物照養中體驗到的觀點:「生命教育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的利益」,並提出許多問題讓聽者反向思考,例如:《反思1》因為收養的蛇需要活體動物作為營養的來源,顏老師需要每週餵食一隻活老鼠給蛇做為營養。為此,老師反問自己,如果一開始沒有養蛇,老鼠就不用犧牲了?以相對利益的角度來看,是否因爲和蛇比起來,老鼠的「死」會比牠的「活」更有價值?《反思2》為什麼同伴動物(如:貓、狗…)因受到動保法保護不得被任意宰殺,但肉用、皮毛用經濟動物(如:豬、牛…)卻被排除在法律的保護之外?但若從動物權的角度來看,其實只要是有知覺的動物都具有獨立於牠們對人類效用的道德價值。《反思3》收容場域因面臨零撲殺政策使而不足,也使遊蕩犬貓的問題難以解決,而遊蕩犬貓獵補野生動物(如:穿山甲、白鼻心…)的事件早已不是新聞。當我們了解同伴動物因為被棄養或者從家中跑了出去變成遊蕩動物而衍生的野生動物生存危機後,站在原生種保育問題的立場,我們還是會支持零撲殺政策嗎?關於以上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沒有絕對的是與非。許多動物保護的立場都是一體兩面,且都是利弊共存。透過思辨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拓展自己的觀點及發現盲點,產出更深入的想法。你的每一個念頭與行動,都有機會改變牠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