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5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 海洋精靈需要幫助——拒絕捕撈海洋哺乳類 】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 海洋精靈需要幫助——拒絕捕撈海洋哺乳類 】
鯨豚常常被譽為海之精靈,象徵幸運,是帶有強大、溫柔、聰慧的海洋哺乳類,也帶來神秘感,曾有人形容牠們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生靈。世界上時常可見大家對於鯨豚的喜歡,而現今觀念改變,動物保護意識抬頭,諸多國家開始重視海洋永續與動物保育議題,然而目前仍有商業捕鯨的國家有挪威、冰島與日本。原本冰島於2022年宣布2024年起將停止商業捕鯨,但今年4月新上任的《食品、漁業和農業部》部長卻核准冰島唯一一家專門狩獵長須鯨的捕鯨公司《Hvalur hf.》今年捕獵鯨魚的許可證更新,儘管僅在2024年的狩獵季有效,卻等同重啟商業捕鯨。在今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從7月起將長須鯨列為商業捕鯨的對象,又再度讓日本捕撈鯨魚之惡行浮現。過去由於人類的濫捕,使得鯨魚數量大幅下降,所有鯨目物種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I,屬有滅絕風險,需要被好好保護的動物,儘管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已經禁止各種形式的商業捕鯨,但由於不具有正式的法律規範約束,以致於少數國家不計形象也要捕鯨。其實鯨魚並無人類須食用的必要性,且這些哺乳海洋生物能夠幫助地球穩定,緩解氣候危機,不論生活或是死亡都對於生態大有助益,捕鯨是對動物殘忍的虐殺,不論從動物保護或是環境永續角度來看,只要是文明國家都應立即中止。即使有些國家傷害鯨豚,但也有人努力修補串聯成保護網鯨豚是世界重要資產,生存卻面對諸多威脅,即使逃過獵捕,也仍有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等威脅,因此許多地方劃設保護區守護牠們。而在今年3月,紐西蘭毛利國王與波西尼亞多位原住民領袖簽署一項條約,給予這些海洋精靈鯨魚「人格」,申請「法人」資格,當牠們是法人,就可以賦予牠們某些權利,例如傷害鯨魚或給牠們帶來危害,就要有補償措施,成了世界創舉。保育人士相信此舉將給政府帶來壓力,能給予這種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更多的法律上的保護。牠們同為地球上的生命,值得同等地被尊重對待而我們可以做到什麼?國外連署平台正發起「阻止日本獵捕長須鯨」(https://www.thepetitionsite.com/674/346/683/),響應人數已超過6萬人,你可以加入連署,讓日本政府明白,捕鯨文化跟吃狗肉文化一樣都應該立即停止。我們也應持續關注捕鯨議題,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每一個願意尊重愛護生命的意念,都能夠成為一個希望之光,然後串聯起來成為守護網。想法的改變、行動的支持、持續的關注都能夠讓政策改變,甚至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讓我們從一個想法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生命之海,我們一同守護——海鮮也有4R】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生命之海,我們一同守護——海鮮也有4R】
你有發現嗎?海鮮這個詞,強調了「海洋生物」和「新鮮」的概念。人類對於現宰的陸域動物會感到同情;但對於現殺的海洋生物卻往往冷漠以對。市場上看到的完整魚身、日料料理店的生魚片,以及許多釣蝦場、海烤店主打新鮮、現場宰殺,有些店還會以顧客能夠體驗撈魚、挑選螃蟹等作為主打,此類的「表演」被視為理所當然,似乎海洋生物不會感到疼痛,也不再稱牠們為動物;而是統稱為海鮮。認為海鮮不是代表生命,而是「食材」——導致海洋生物被殘酷對待事實上,海鮮中的許多動物,包括魚類和甲殼類,在宰殺過程中經歷極大的痛苦。甲殼類動物如螃蟹、蝦子和龍蝦,以及章魚等皆具有感知能力,能夠感受到痛苦,章魚聰明到可以改變適應環境,快速改變牠們的膚色偽裝自己,以用來捕食或躲避敵人,然而,牠們的生命卻不受台灣現行的動保法規範。動保法第13條明定宰殺脊椎動物時,應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之人道方式為之,而牠們因是無脊椎動物,即使被以活煮或活剝的殘忍方式處理,在痛苦中死去的牠們,也無法可保護。不應產生因牠們沒有明顯的疼痛反應,所以可以現宰現殺的錯誤認知。Aquatic Life Institute提出了海鮮4R,希望利用四種概念來改善全球海鮮飲食體系:減少Reduce:減少海鮮中的動物數量,甚至移除某些海洋動物品種。改善Refine:改進漁業環境養殖或捕撈條件的現況。替代Replace:在飲食方面盡可能以植物性或是其他替代海鮮產品。拒絕Reject:拒絕將更多不同類型的海洋動物引進供應鏈與食用。海鮮4R的概念不僅希望改變供應鏈的購買端(顧客),也期盼改變根源(產業環境)。英國針對《動物福利(感知)法案》修法,擴大保護範圍到有知覺的無脊椎動物,規定任定要烹煮這些動物時,必須先將其擊暈或冷凍,也禁止在動物還活著時將其密封包裝,目前已知類似的法律已經在紐西蘭、挪威和瑞士等國家施行。那麼,台灣呢?我們應該關注這些海洋動物的福利,推動人道屠宰的方法,以減少牠們的痛苦。海洋不應是滿足人類私慾的「冰箱」,而應是孕育生命的搖籃。透過海鮮4R來改變世界:少吃海鮮、尋找替代品、監督漁業與海洋產業、拒絕不當的供應鏈與非必要食用、支持友善海洋動物的倡議行動,我們能夠守護孕育生命起源的美麗大海。讓我們從一個飲食習慣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保持距離Don’t touch——尊重動物的牠,如同尊重你我】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保持距離Don’t touch——尊重動物的牠,如同尊重你我】
水下潛水越來越盛行,能夠近距離看見、瞭解海洋生物,美麗景象不再僅是留在想像與相片之中;但人類與生物間的距離認知似乎也跟著海水波光折射產生了偏離。2023年小琉球潛水遊客觸摸海龜觸法罰款拘役、2024年有民眾海外旅遊觸摸鯨豚,回歸到最基本的尊重問題:如果我們碰觸他人身體之前,也會事先 徵求對方同意,那為什麼對待動物就無所謂?因為見到牠很喜歡,因為覺得牠很特別等等,都是以人類「我」為出發點,從沒想過動物有沒有選擇權利,對牠們會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主觀認定任意觸碰動物並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也應同理在牠的身上如果人類因為好奇去觸碰海洋生物,可能會害原本生物遭到細菌感染;也會使個體感到驚嚇緊張、逃離甚至引起反抗造成死傷都有可能,原本海洋生物 群體改變自然行為、被迫遷徙離開海域、影響當地海洋生態等事情發生。就連人類突然被他人觸碰都會感到驚訝與不適,更何況不是所有生物都是 親近人類,即使海洋生物主動靠近,也要記得「不碰觸、不餵食、不驚擾」, 因為人類以為的親近可能只是牠們自然表現行為,因此情不自禁觸碰可能反而 導致傷害。你認為的動物喜歡,自然也變得不自然了與鯨鯊共游的潛在問題:觀光模式變成鯨鯊繁殖週期與遷徙產生負面影響 、鯨鯊進食行為的改變不再是自然進食而是被餵養改變、養成了刻板印象造成 鯨鯊主動靠近船隻結果受傷的事情發生、人工餵食的食物營養成分單一化或是 劣質品質、遊客是否被正確教導與野生動物相處......如何讓生態旅遊對野生鯨 鯊產生最小影響,尚有賴法規的完善與人類的自律規範。觀光與自然的天平一旦失衡,原本海洋生物能透過自然環境的磨練,藉由傳承和遷徙累積求生能力,以及與群體互動而得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便可能因人為介入而被阻斷。被馴養和調教的海洋生物,未來面臨困難時,牠們還能夠適應嗎?生態的殘酷與美麗應由大自然海洋環境進行教育和傳遞,而非人為塑造。我們可以選擇更友善的方式:不刻意接觸、保持距離欣賞、選擇傳遞正確知識與行前教育的教練、船家。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在選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如何發展。世界很美,有各式各樣的樣貌,自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類所想所祈願。可能參加觀賞鯨豚不一定能看到特定族群、共游也不一定真如人魚般的幻想被海洋生物包圍親近;但這樣才是自然真實,不是嗎?如果你真心熱愛動物,那應該同樣包容一切的發生。我們同為地球上的生命,有著各自的性格、喜好與認知,尊重牠們,如同尊重我們自己一樣。讓我們從一個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連環殺手老鼠藥——尋找自然解決的方法】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連環殺手老鼠藥——尋找自然解決的方法】
美國紐約「網紅」貓頭鷹弗拉科(Flaco)2月因窗殺身亡,令無數紐約居民和網友粉絲心碎。結果檢驗報告出爐才發現弗拉科已感染鴿子皰疹病毒 (pigeon herpesvirus),體內驗出四種紐約常用的老鼠藥成分,並出現多重器 官感染與發炎。 《Business Insider》發文指出,城市與老鼠的戰爭讓野生動物遭殃,貓頭 鷹、遊隼、老鷹等都是受害者。牠們可能是誤食老鼠藥,也可能是吃下吞了毒 藥的老鼠或其他小動物而中毒。而台灣也是同樣的狀況,2015年由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邀集多個單位,展 開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總計檢驗 21 種猛禽、全台各地 200 多件肝臟樣本。結果共有 10 種猛禽、超過 6 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而這還只是猛禽的調查部分,連石虎許多哺乳動物們都受到了傷害,事實 上人類為了方便而使用老鼠藥,但研究資料顯示老鼠藥的使用已經滲透甚至影 響台灣生態的食物鏈之中。藥物是為了人類方便,但方便會付出許多代價。有聽過友善田區設立猛禽棲架嗎?以友善種植的方式對待土地與野生動物 ,透過多種鳥類守護作物請猛禽來補鼠,呈現最自然的共存。屏科大團隊從2017年開始與農地農田合作設立棲架吸引黑翅鳶來幫忙捕鼠 ——透過生物防治的模式,希望能夠減少噴藥灑藥的方式,不光是友善土地也 是友善自然生物們。而時至今日不僅是有一定的捕鼠成效,也吸引人許多人開 始重視這一塊。生態其實是循環的,食物鏈其實是一個關係網絡,當人類決定投藥毒死老鼠,而毒素會不斷傳遞積累,甚至到了生命盡頭後進而侵蝕土地,最後傷害人類自身(只是我們未曾察覺)。為了地球,為了所有存在的生命,為了我們自己,尋找共存的友善之道。生命共存的方式還待我們尋找平衡點,但我們可以先從危害明顯的原因進行排除,多用天然的抗鼠方式,猛禽多為戶外環境協助,而室內環境可以考慮植物香草(例如常見香草的薄荷、艾草,味道較刺激的辣椒、鼠見愁等植物)以及保持環境整潔、勤打掃,這些都是可以天然驅鼠方法,不一定要使藥物。此外,還能一同參與倡議行動—拒絕老鼠藥—去年,好好愛牠與台灣動物 平權促進會等友會共同要求政府停止發送免費老鼠藥,改為推廣友善環境生態 方式防鼠,呼籲政府不該變相鼓勵民眾以如此不人道的方式傷害動物。當讓我們對世界更友善,這股善意終將會回饋到我們自身上。讓我們從一個行為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1. 環境資訊中心-弗拉科之死讓民眾痛心悼念,甚至有參議員以牠為名,重新推動護鳥法案 。2024/04(https://e-info.org.tw/node/238818)2. 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2024/05(https://roadkill.tw/campaign/24974)3. 環境資訊中心-石虎生存威脅第三原因為慣行農法使用滅鼠藥、農藥。 (https://e-info.org.tw/node/6893)4.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臉書 2024/05(https://zh-tw.facebook.com/iwcraptor)5. 好好愛牠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相關推動 (https://sala.org.tw/news/11、https://taeanimal.org.tw/projects/illegal-poisoning-of- wildlife/impact.html)
【殞落新生,傳遞生命之源——讓一切回歸自然成為愛的循環】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殞落新生,傳遞生命之源——讓一切回歸自然成為愛的循環】
你是否有看過標本?或是購買過相關的商品呢?台灣潛水展是潛水人一年一聚的大盛會,展覽主辦方不只邀請國內外知名潛水品牌,也廣邀國內海洋相關非營利組織設攤,推廣海洋保育;但今年四月有展商疑似違法販賣鯨骨項鍊,雖然業者後來宣稱將牛骨製「鯨尾項鍊」誤植為「鯨骨」項鍊,有關單位也已展開調查,並將販售商品送鑑定。鑑定結果無論是否為鯨骨,業者都將受罰。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6條之2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加工。除了法規規定保育類動物產製品不得買賣展示持有外,或許能夠借此反思。除了政府機關用作教育研究用途以外,想要擁有野生動物的標本或是相關製品是為什麼呢?因為喜歡動物所以想要收藏?用來裝飾或是打扮?還是覺得已經死亡了所以留下紀念也沒關係?其實在想要的同時已經轉化了想法——把曾經的生命留下的饋贈當成了物品,喜歡已經變了調。「一鯨落,萬物生」是否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呢?當鯨豚死亡後沉入海底,這段過程、遺體以及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態系均可被稱為「鯨落」。這些殞落的身軀會將遺骸留給海洋,提供給其他海洋生物繼續延續生命,不僅提供有機物,更將許多物質帶入海底,造福海洋生物,提供食物、生存與庇護的場所。生命源自海洋,回饋贈於海洋。所有生命的殞落都是留給共同生於世界上其他生命得以延續的禮物。就像貝殼一樣,那些是寄居蟹們的家,即使上一位替換掉,也能夠成為下一位的寄託。這是自然與愛的傳遞,不斷延續形成迴圈。愛從來不是獨佔,而是分享當你下次看見標本時,除了覺得很美想擁有、想紀念時,或許可以轉換想法,留給自然、回歸給地球,是不是能夠延續生機?幫助到其他生命。我們同為地球上的一分子,讓這些遺留成為永久定格的美麗,是不是成為其他希望的生命之源更加美好呢?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只要不購買其實就已經踏出良善的一步,而且若看到販售保育類的製品,記得通報有關單位;或許你還能關注相關的海洋生物議題,支持相關海洋教育。你的溫柔決定能夠成為一份祝福,祝福回饋到地球上、自然中、生命裡!讓我們從一個想法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母親節除了媽媽們,也能一起祝福母雞嗎?——友善飼養大家一起來支持】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母親節除了媽媽們,也能一起祝福母雞嗎?——友善飼養大家一起來支持】
籠飼雞,顧名思義為以「格子籠」飼養,在狹小的鐵籠裡塞過多蛋雞,有如牢房。台灣其實從2012年就開始推動蛋雞友善飼養,直到2023年台灣動物社會研 究會號召民眾一起為母雞發聲——「讓母雞自由,廢除格子籠」,近年來有更多人開始重視美食背後的經濟動物付出,能夠設想到佳餚後面的生產過程,希望生產者母雞能夠被妥善對待,而非僅當作下蛋的金雞母。牠們並不僅僅是家禽,而是同為在地球上的生命根據2024年蛋雞友善飼養調查,台灣半數指標為零。產業還有太多需要改進的 地方,而我們消費者也能做到許多事:讓更多人知道蛋雞目前飼養處境,可以 選擇符合動物福利的雞蛋,讓更多的蛋農開始改善飼養方式,就能改變母雞生活。即使無法馬上改為純植飲食或是改吃素,關於雞蛋的替代品也有非常多的選擇³可以嘗試。我們能夠「選擇」更善良方式,而這些選擇有助於達到「友善動物 」的理想局面。1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24/04 (https://www.east.org.tw/farmed)2 環境資訊中心 2024/02 (https://e-info.org.tw/node/238556)3 好好愛牠協會:讓母雞自由-你有更好的選擇2023/10https://sala.org.tw/blog/211一個人願意善良的力量值得鼓勵,而一群人的力量能集結並傳遞更多的善意。或者,你可以關注一些關於友善動物的飼養環境,看看母雞放鬆自然的可愛樣貌、自由自在的生活日常,推廣更多朋友讓他們了解到友善飼養——不僅僅幫助母雞展現天性,有基本生活品質;也同時能夠療癒到人們。當我們有了同理心與愛,就能換位思考母雞的處境。牠不再僅僅只是餐桌上一個符號、或是背後負責生產蛋的家禽等既定印象;而是能夠意識到牠們也是生命,是值得好好被感謝的動物夥伴們。讓我們從一個小小行為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塑膠汙染不分海陸,4/22地球日共同珍視每一個生命 文:Jennifer Yu / 圖:Chiafang Tsai
塑膠汙染不分海陸,4/22地球日共同珍視每一個生命
每一天的手搖飲還有外食的垃圾最終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又給地球上的生命什麼樣的生存危機呢?其實大部分垃圾來自世界各地的河流,河流是垃圾進入湖泊和海洋的直接通道。據統計每年有500萬至1300萬公噸的塑膠從海岸地區流入海洋,今年據Scitechdaily報導研究顯示海底塑膠含量比地表多 100 倍,陽光、風、海浪和熱都會將這種物質分解成較小的碎片,對浮游生物、魚類還有鯨類來說,它們就是無法辨別的食物,都會進肚。除非我們轉變塑膠的生產、使用和處理方式,否則進入水生生態系統的塑膠垃圾預計將在2040年達到每年2300萬至3700萬噸。至於塑膠垃圾是如何進入海洋的?大部分垃圾來自世界各地的河流,河流是垃圾進入湖泊和海洋的直接通道。許多動物諸如海龜鯨豚都是海廢的受害者。隨著人類所製造的垃圾量日漸增加,海洋生物面臨「塑殺」危機許久,其中動物被廢棄物「纏繞」頸部或者身體,造成受傷無法正常生活,還有「食入」廢棄物,導致阻塞腸道而死。而在海底,孕育生命的珊瑚礁海床「幽靈漁具」(ghost fishing)是污染還陽的一大元凶,「幽靈漁具」指的是那些常用的魚網、魚線等捕撈用具,它們在海中會持續困住生物或破壞棲息地。一個被拋棄的魚網,會持續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長達27個月,另外除了物理上的影響之外,微塑膠也帶來了全球生命的化學衝擊,因為從陸地沖刷進海洋的懸浮汙染物,如多氯聯苯(PCB)、多環芳香烴(PAH)和重金屬,常會附著於微塑膠表面,都會對海洋或者陸地生物有所損害,人類亦深受其害。日常看似許多不假思索的習慣其實都會影響著整個地球,選擇不含塑料以及不參與動物實驗的產品對於減少微塑膠污染有直接的幫助,2024地球日主題為Planet vs. Plastics(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好好愛牠邀請大家減少塑膠使用,守護地球上的每一分子,「牠曾是一個生命」,從一個心念,慢慢轉變,讓我們一同好好愛牠。
【動物繁殖場的歷史與飼養動物省思】 文:Jennifer Yu / 圖:Chiafang Tsai
【動物繁殖場的歷史與飼養動物省思】
早期階段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中期: 動物繁殖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美國。當時,人們對純種寵物的需求增加,商業繁殖場應運而生,以滿足市場需求。初期商業化這些商業繁殖場主要是家庭經營的小型業務,專門生產特定品種的犬隻,例如貴賓犬、吉娃娃等。近代化和規模擴大20世紀後期至21世紀初期: 隨著人們對寵物需求的增加,繁殖場逐漸工業化和規模化。一些繁殖場開始採用大規模生產技術,以快速繁衍大量的犬隻,從而迅速滿足市場需求,繁殖場將其販賣渠道擴展到更廣泛的地區,包括寵物商店、在線平台和動物展覽,其主因都是源於人類的慾望居多。倫理和福祉問題許多繁殖場因其惡劣的條件而受到批評,包括狹小的籠子、不當的餵食和缺乏適當的醫療護理,另外遺傳疾病和缺陷可能在繁殖場中出現,特別是如果不進行適當的篩選和選拔,這可能導致後代動物出現健康問題,影響其生存和生活質量,其中繁殖場動物容易受到各種疾病和感染的影響,尤其是當動物之間密集飼養時,包括傳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以及其他健康問題。法和監管隨著對繁殖場的關注增加,各國政府開始制定更嚴格的法律和規定來監管這些設施,如台灣的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以改善動物的生活條件和福祉,儘管如此,龐大的寵物市場商機,讓非法繁殖問題難以根絕,走私案件更是層出不窮。部分走私動物來自於國外的野生捕獵,如去年10月甫查緝到走私的星龜、水獺、土撥鼠等,動物在運輸過程中受到嚴重的虐待和苦難,例如不當的飼養、飢餓、虐待和壓力。決定飼養寵物的責任心養寵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包括每日的餵養、遛狗、清潔和訓練等。在考慮飼養之前,務必確保你有足夠的時間和承擔能力,以滿足寵物的需求。此外,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領養動物,而非購買。在眾多的動物收容所和救援組織中,有許多寵物都在等待一個永久的家,請給予牠們第二次機會。每一條生命都非常寶貴,我們不應該因為品種或外表而將其區分對待。繁衍動物的歷史反映了人們對純種寵物的需求增加以及商業利益相關的問題,其中著名的繁衍案例短吻犬,也被稱為法鬥犬,是一種具有短而扁平的面部特徵的犬種,原產於英國,短吻犬因其獨特的外觀而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這種犬種也因其短而扁平的臉部結構而容易出現呼吸困難和其他健康問題,尊重每一個物種的差異性,依循自然繁衍,邀請您「一件好事愛動物」,領養代替購買,是很棒的一件事喔!
【實驗中天平的生命重量——人類福利與動物犧牲之間的關係】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實驗中天平的生命重量——人類福利與動物犧牲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有看過相關心理研究或是相關科學實驗,早期的科學研究認為猴子是最為接近於人類的物種,因此常用猴子作為研究實驗對象。後來科技發展,為了測試藥品、化妝品等成分對人體影響,開始使用兔子、老鼠、甚至狗貓等進行實驗測試。或許,每個時代背景之下的科學研究都有其發展的侷限,往往為了求證真實與依據,人類福利看似勢必要犧牲動物才能有所進展。科學難題或許從來不是探討未知,而是在這過程中的犧牲代價。那麼讓我們回歸到最單純的問題與思維:所有物種都是單一且獨特的,套用到人類身上真的適用嗎?這些實驗沒有替代方案嗎?實驗一定要建立在犧牲之上嗎?《Test Subjects》影片採訪了三位人士,她們原本都是對動物進行科學實驗的研究者,然而就在進行其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懷疑,其中一位提到了另一個方向的思維,或許未來會開發出人類的檢驗體或是模型替代,而是不是犧牲眾多動物為代價,這才是困境解決的方針。「追求真相理當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卻不應該對其他生物造成有害或是致命的代價。——Frances Cheng博士」同為生命,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也沒有生命該為其他種族福利犧牲。不論是否為科研人士,即使是一般社會大眾,我們也有著以為動物的犧牲是必然的認知,但事實上科學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兼顧對生命尊重,甚至不再犧牲,其中的天平平衡才是最大的挑戰。那我們一般社會大眾該怎麼做呢?現在有很多無動物實驗(Cruelty-free)商品的誕生——「免於殘忍」、「零殘忍」、「純素」——意思是指某產品或活動,從原料、生產過程、到成品都沒有經過殘忍的動物試驗或是傷害動物的行為。更嚴格來說,還包含了沒有委託給第三方單位進行動物實驗,以及沒有銷售到法律規定須做動物實驗的國家。我們可以挑選無動物實驗的商品;或者捐贈資源給予認養實驗動物團體;支持監督動物實驗相關組織的行動與倡議,讓動物們最終能夠被妥善對待。每一次你做出友善的選擇與付出,都是更接近我們想像中的美好世界。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提醒著我們,不僅台灣每年有一百一十多萬隻動物(胚胎除外)被用來做實驗,全球估計每年被實驗的動物達一億隻。讓我們從一個小小消費行為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純白的血淋代價——毛皮本來屬於動物】 Mandy Lu
【純白的血淋代價——毛皮本來屬於動物】
你有注意過嗎?不一定是奢侈品才需要有『拒絕皮草』的意識。除了精品時尚皮草、皮革,人類生活用品之中也能看見羽絨製品:羽絨衣、羽絨被,甚至像是運動中少數還在使用天然耗材的羽毛球,這些潛藏的代價都是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之上。可能你以為的羽絨或是毛皮都是動物替換下來的,但事實上鳥類換羽是長時間逐批替換,而非一次替換,無法大量滿足商品需求,所以只能大量被強迫拔毛;而羊毛在剪毛過程中基於效率考量常遭遇到粗暴對待、甚至是虐待;而兔毛、狐皮、蛇皮、鱷魚皮更是殘忍剝除牠們身體的一部分。PETA亞洲善待動物組織 曾經調查動物皮草被剝奪的真實情況,包含鴨絨、鵝絨、蛇皮、鱷魚皮、羊毛都有虐待動物的疑慮,產業背後是基於商業考量——直接大量宰殺動物以獲取漂亮毛皮。毛皮對動物而言是天然設計,對人類而言卻被當作消耗素材。時尚界近幾年注重生態自然意識,提升對環境的社會責任,許多時尚品牌開始拒絕用皮草製作商品,以及發布“零皮草”宣言。而除了毛皮之外,也注意到了羽毛也是動物的一部分——為了時尚而犧牲動物都是一樣殘酷——因此2024年哥本哈根時尚週宣布禁用羽毛與皮革。 人們生活周遭並非只有精品才會出現動物裝飾,從羽毛利用來說,時常會看到一些裝飾品、手工藝品的使用,以及冬季穿著羽絨衣、羽絨被等,或許輕飄飄的視覺感受,似乎也漸輕了人們的罪惡感。但你曾否想過,如此大量的需求,這些被人們當作素材的資源,是由多少動物犧牲堆疊起來呢?事實上,購買者無法確保商品是否經由殘酷的處理過程才產出;那生為一般大眾(顧客)的我們該怎麼做?動物皮草已不再是唯一選項,我們能夠選擇替代方案。以羽毛球為例,市面上已經有了人造羽球的商品出現 ,製作過程避免犧牲動物,這何嘗不是一種友善行為?人類日常所需不一定真的必須使用羽毛皮草。我們只要購買前試著思考必要性——選擇其他替代品、人造材質商品,或是乾脆不購買。讓我們從一個小小選擇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參考資料1. PETA UK—Big News! Copenhagen Fashion Week Bans Fur  2024/03/26(https://www.peta.org.uk/blog/copenhagen-fashion-week-bans-fur/)2. FB:PETA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2024/03(https://www.facebook.com/reel/788804176473605)(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25238139644706&set=a.627182319450290&type=3&ref=embed_post)3. FB: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哥本哈哥時尚周宣佈禁用皮草和羽毛 2024/04/02(https://www.facebook.com/TAEA2013/posts/817116907127496?ref=embed_post)4. Victor—新碳音球NCS 羽球全新選擇 2023/06/30(https://www.victorsport.com.tw/news/20722/VICTOR_NCS_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