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依時間篩選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熱門標籤
雞屠宰前的致昏過程:水浴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經濟動物
2023.02.11
雞屠宰前的致昏過程:水浴
依據動保法的「畜禽人道屠宰準則」,爲防止動物在屠宰過程中經歷不必要的痛苦,應透過「致昏」過程使動物失去知覺。以雞隻為例,雞與其他經濟動物(豬和牛)屠宰方式較不同的是,豬和牛會的個體在屠宰前是被帶至狹小空間接受電擊或撞擊,而根據農委會下的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小組所制訂的「屠宰場衛生標準作業程序」中,雞會被集體吊掛於機器透過水浴致昏。雖然程序書中並沒有詳述水浴的過程,但根據人道屠宰協會的描述(如圖),雞隻會先活體被吊掛於機器上,當機器輪轉時,雞會分批且同時被浸泡於通電的水中,並失去知覺。儘管雞隻在受到放血前,會經過致昏的過程,但「致昏」前的「吊掛」程序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動物的驚嚇和恐懼。 如何判斷動物已經失去意識 根據科學方法,人們可以透過1.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或是2.直接觀察動物姿勢或行為來了解動物是否「失去意識」。例如:無眼瞼反應、無節律性呼吸、翅膀緊貼、腿部僵直...等。 無法失去意識的例外 儘管雞在被屠宰前會經歷水浴而致昏的過程,仍然會有無效電擊的狀況發生,以下三個原因可能導致雞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遭放血,1. 雞隻在水浴時將頭抬起頭避開水面。2. 電壓或是電流不足無法有效使動物致昏。3. 屠宰場缺乏人手監管動物是否有在水浴時有失去意識。 水浴致昏可以分為「頭部水浴」或是「全身水浴」。和頭部水浴比起來,全身水浴較能有效的透過電流使雞隻失去意識,不過對畜牧業來說較易損壞肉質。然而,歐盟第1099/2009號規則的附錄I只允許「全身水浴」,因為這能夠有效使動物失去意識。若遵守歐盟第1099/2009號的規則,90%的雞可以有效地在水浴過程被致昏,但由於動物以數以百萬計的龐大數量被屠宰,例如2022年全台屠宰了358,410,661隻雞,換算下來平均一天要處理的雞超過98萬隻,屠宰場是否依不同體型和年齡的動物,建立適合的電壓和電流參數以避免無效的電擊,加強保障動物福利,真正落實讓動物在屠宰過程中經歷不必要的痛苦,我們不得而知,在此也呼籲農委會拿出魄力,建立相關規範。 我們更想說的是:生命沒有不同。你可以立即行動的是,少一餐肉,增加吃蔬食的頻率,減少經濟動物的數量,多一點動物友善,多一點溫暖,相信總有好事會發生。好好愛牠是一個為弱勢動物爭取福利的組織,我們相信生命沒有不同,而動物的處境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捐款支持好好愛牠:https://bit.ly/3qdoB8s定期定額讓我們更長久:https://bit.ly/3BShOmu您也可以隨手捐發票:捐贈碼2181(#愛牠幫牠)如果你有二手書在讀冊網站(https://www.taaze.tw/)義賣,也可以捐出所得給我們喔! Reference畜禽人道屠宰準則.[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60075.熊家誠, 陳洵一 (2021). 綜論報告 電暈條件選擇對白肉雞意識狀態 及屠體品質之影響. 中國畜牧學會會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22). 農業統計資料查詢. [online] agrstat.coa.gov.tw. Available at: 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Accessed 17 Jan. 2023].EU. on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at the time of killing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Internet]. ; 2009 [cited 2021 Jun 26]. Available from: https://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09:303:0001:0030:EN:PDFHSA. Electrical Waterbath Stunning of Poultry HSA Guidance Notes No 7 [Internet]. ;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hsa.org.uk/downloads/hsagn7electricalwaterbathpoultry1.pdfVerhoeven MTW, Gerritzen MA, Hellebrekers LJ, Kemp B. Indicators used in livestock to assess unconsciousness after stunning: a review. Animal [Internet]. 2014 Oct 30;9(2):320-3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99535/Spence J. Farm animal welfare at the time of killing Part 1. Production Animal welfare cours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21.Berg C, Raj M. A Review of Different Stunning Methods for Poultry—Animal Welfare Aspects (Stunning Methods for Poultry). Animals. 2015 Nov 30;5(4):1207-19.EFSA. Scientific opinion on monitoring procedures at slaughterhouses for poultry. EFSA Journal. 2013;11(12): 3521. 65 pp.Smaldone G, Capezzuto S, Ambrosio RL, Peruzy MF, Marrone R, Peres 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Broilers’ Body Weight on the Efficiency of Electrical Stunning and Meat Qualit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imals. 2021 May 11;11(5):1362.Lines JA, Raj ABM, Wotton SB, O’Callaghan M, Knowles TG. Head-only electrical stunning of poultry using a waterbath: a feasibility study. British Poultry Science. 2011 Aug;52(4):432-8.Raj ABM, O’Callaghan M and Knowles TG. The effects of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alternating current used in water bath stunning and of slaughter methods on electroencephalograms in broilers. Animal Welfare. 2006;15:7-18.
【1125世界無肉日-火雞Manny與我們共好共存】 好好愛牠

經濟動物
2022.11.24
【1125世界無肉日-火雞Manny與我們共好共存】
你有過劫後餘生的經歷嗎?Manny是兩年前在路邊被發現的一隻小火雞,據推測牠可能是從一輛裝滿剛孵出的火雞的卡車上掉下來的小雞,而這些火雞原本將運往某個農場,在那裡被養成桌上的大餐,供人們慶祝聖誕節,Manny是這群小雞中唯一存活下來的幸運兒,懵懵懂懂的模樣還在學習認識與探索這個世界,卻無法站穩腳步,因為在出生不到幾個小時,Manny就經歷了被剪去部分腳趾和斷喙的痛苦,農場為了方便在狹小的空間裡飼養更多火雞的權宜之計,這些在餐桌上不會被看見,也沒有人想要討論。為了增加利潤,賣得好價錢,Manny是天生過重的品種,牠們不需活太久,就可以送去屠宰,儘管有一段時間行走困難,但牠仍努力的拍動翅膀想要站起來,Manny今年2歲了,跑起步來雖然搖搖晃晃,速度可是一點兒都不輸人喔!也還好牠常走動,長大以後不致於胖到站不起來,現在的牠仍是活潑親人、自由樂觀,在快樂的環境成長,周圍是愛牠的人和動物同伴,繼續著牠與牠的朋友和諧共處的美好日常,好好生活,而且如果你有發現,影片中的牠聰明到還會滑手機喔!XD影片「火雞Manny與我們共好共存」,是外國動物救援組織 totes.the.goat (https://www.instagram.com/totes.the.goat/)授權分享的影片,不管看幾遍,都還是覺得很療癒,也很感動。對人類來說:吃,很簡單。對牠們而言:生命,卻很可貴。動物的朋友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你和我。謝謝Manny,這麼努力的活著並快樂著。未來是否能有更多像Manny一樣的牠們可以逃過死劫呢?11月25日是 #世界無肉日,1986年從印度發起,至今已36年,火雞Manny努力活著,用行動證明牠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好好生活,只要你願意。好好愛牠過去曾介紹過Pigcasso證明了豬是大吉,說的是一隻從屠宰場救出的豬如何開啟牠當畫家的一生,我們想再次邀您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幫助減少不必要的動物犧牲,請支持:蔬菜可以讓人和牠一起好好長大!今天就行動吧!少一餐肉,或者一日蔬食,減少經濟動物的數量,多一點動物友善,多一點溫暖,相信總有好事會發生。
目前的法律如何保障受凌虐的野生動物?以蛇為例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野生動物
2022.11.07
目前的法律如何保障受凌虐的野生動物?以蛇為例
前陣子好好愛牠有分享關於「以捕代殺,讓蛇蛇回歸自然」(https://sala.org.tw/blog/176)的文章,並提供溫和捕捉蛇的方法。文章中有提到有人使用熱水燙將蛇燙死的案子,而網路上也能查到許多過度自我保護而蓄意凌虐動物致死 的案例。我們也許會問,為何現在已有野生動物保育法以及動物保護法,虐待蛇類的事件卻還是時有所聞?除了法律,我們還能如何保護他們免於遭受凌虐?虐待保育蛇類,需承擔罰則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規定,禁止騷擾、虐待、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施虐者最高可判一年有期徒刑或罰金30萬元,而宰殺動物者則可能面臨5年有期徒刑或罰金100萬元。2017年基隆有一位男子拍攝將熱水澆燙並打死於陽台的眼鏡蛇,被民眾揭發因當時凌虐還在保育名錄中的眼鏡蛇而被判刑。另外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0條,如果被殺害的 #一般類野生動物(非保育類)是出現於政府劃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違法者可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法律尚難完整保護受虐動物的生命儘管目前有法律保障受虐動物的生命,但是在某些狀況下還是無法可管。因人類的持續開發,人與蛇的活動區域重疊部分增加,許多《野保法》第50條所提及的一般類野生動物(非保育類動物),因受虐殺的地點不是位於野生動物保護區,也因此難以受保護。另外,《動物保護法》也因保護範圍僅限於人為飼養的脊椎動物,所以受虐的野生動物也難以受保護。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對於我們不熟悉或是懼怕的動物,也許較不容易同理牠們的痛苦。但其實,爬蟲類的新陳代謝率較哺乳動物低,因此牠們的死亡速度較緩慢,受折磨的時間也會被拉長。當見到有人刻意使動物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和死亡,仍然可以直接制止正在發生的暴力,投訴媒體或向我們告發,使輿論於社會圈展開(如:上述民眾揭發虐蛇行為)。也許這些動物受到刻意凌虐的動物上無法完整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透過持續的辯論,重新思考我們對動物的態度,甚至進一步調整過時的法律。
魚感受到的疼痛也許和我們不太一樣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議題與行動
2022.11.06
魚感受到的疼痛也許和我們不太一樣
疼痛是什麼?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的研究,疼痛除了是「身體組織損傷」而產生的痛覺外,也包含「意識上」認知的疼痛的經驗。以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哺乳類的疼痛是經由「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來感受;而經由痛覺感受器感受到的刺激會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並使生物產生躲避的行為,以避免受傷。也因如此,對疼痛做出反應成為生物得以生存的重要機制。另外,「大腦新皮層」(neocortex)使生物有感覺、空間、邏輯推理以及主觀感受的能力。因此,我們能夠「意識」(aware)到是否正處於疼痛的狀態,所以除了生理上感受到的疼痛以外,我們心裡也會感到壓力、痛苦以及焦慮感。魚和人一樣對嗎啡均有所反應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某些魚類(例如:鱒魚)和哺乳類動物一樣擁有「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能夠感受到溫度、壓力的刺激所造成的疼痛,使魚類躲避傷害來源並延續生命。這也是為何當魚的嘴被魚鉤穿過的時候,會跳動和試圖掙脫。另外,魚類和哺乳類相同,在疼痛時體內會分泌出類似嗎啡的物質幫身體止痛。甚至有研究發現,人類使用的嗎啡物質在魚類的身上同樣能夠發揮減輕痛覺的作用,例如:鱒魚在注射嗎啡後,受到有害刺激傷害後的掙扎行為減少。那魚有能夠感受,甚至是意識到痛苦嗎?因為魚沒有大腦新皮質,有些人因此認為魚無法「意識」到疼痛,但是另一派科學家卻認為,魚類也擁有類似的大腦區域像是內側大腦皮層(medial pallium)、外側大腦皮層(lateral pallium),這些部位的功能與學習空間感知以及產生情緒有關。因此,我們無法用人類中心的論點去解釋魚類的痛苦,因為魚類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意識。因為我們不是魚,所以無法確切知道另一個生物的主觀體驗是否和我們相同。但是根據研究,魚確實可以感到疼痛,也許它可能與人類的感覺不同,感到疼痛時也無法尖叫,但它仍然是一種痛苦。生命對痛苦的感受,沒有不同,只是,牠們沒有退路,但我們還有選擇。我們可以怎麼做?1. 不要吃活魚、活蝦、活蟹、活章魚…等任何活活被烹煮至死的動物,牠們必需被以人道方式宰殺。2. 支持我們動保法修法倡議,把龍蝦、螃蟹、章魚、魷魚和其他有知覺的無脊椎動物納入動物保護的範疇,好好對待,人道屠宰。3. 若願意多以蔬食代替肉品,對牠而言將是最好的對待。好好愛牠相信生命沒有不同,請與我們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動物的處境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概念之差別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議題與行動
2022.11.06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概念之差別
關心動物的朋友一定有聽過「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吧! 其實,這兩者常常被混淆,「動物福利」屬於「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的應用,而「動物權」一詞則是從「動物權理論Animal Rights Theory」而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兩者差別,也順便了解看看自己比較偏向哪邊的立場吧!效益主義理論(Utilitarianism)效益主義的支持者認為道德上「使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即是最正確的行為。對效益主義的提倡者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 和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來說,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知覺,也傾向於避免痛苦和渴望快樂的經驗,因此在利用動物的例子中,個體的利益的可被定義為「避免受苦以及能夠快樂的生活」。因為效益主義同時考量「人類和動物的個體」的利益,所以認為動物在特定情境下能夠為人所用,前提是需要同時考量「動物福利」(如:人道屠宰、改善動物的處境),並且「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動物權理論 (Animal Rights Theory)動物權的倡議者 #湯姆·雷根(Tom Regan)則是認為,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生命的主體Subject of a life」和人類具有同等的道德地位,其利益(滿足基本的需求、避免痛苦)也和人類相同有權利被保護。動物權理論強調「動物本身的生命價值intrinsic value」,因此不認同動物可以被當成工具被犧牲,我們也無法斷論:「我的生命比你的(牛)生命更有價值」。由此可瞭解,對動物權的倡議者來說不認同任何利用動物的手段(如:食用動物、動物實驗)。「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相似處雖然,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兩者的立場不同,但是無論是辛格(效益主義理論倡議者)還是雷根(動物權倡議者),兩人都支持素食且支持停止動物實驗,只是辛格主張蔬食的立場不是強調「不應利用動物的生命」,而是人類吃肉和動物被犧牲的利益 比起來,我們並不是非吃不可,也沒必要。每個人吃蔬食的立場和理由也許不盡相同,但是為生命以及環境一點心力的你都值得被鼓勵,希望本文有幫助你了解不同人吃蔬食的動機,甚至是開啟不吃肉蛋奶的契機。
別再讓牠翅裸裸-拒絕鯊魚製品 好好愛牠

海洋資源
2022.11.06
別再讓牠翅裸裸-拒絕鯊魚製品
今日我們想介紹一位鯊魚女士:Andrea Richey。她是香港護鯊會的教育長,香港護鯊會致力於推動拒絕鯊魚產品,尤其是魚翅。Andrea化身成鯊魚女士,著鯊魚裝在香港各地演講,過去她也曾吃過魚翅羹,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知道全球有1/3的鯊魚瀕臨滅絕後,她毅然而然辭去工作,決定投入護鯊的行列。全球有50%的魚翅貿易都在香港,根據香港護鯊會2016年的調查,香港的中式海鮮餐廳,有98%都供應魚翅羹,抽查的餐廳中只有3家明確表示不賣魚翅羹,你知道嗎?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台北分會早在2007年就把魚翅、海參、鮑魚、髮菜列為不環保年菜,當時的估計,全球有超過400種鯊魚,其中有83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瀕危或易危物種,10多年過去,瀕危物種已多達133種。自宋朝以來,魚翅是地位權貴的象徵,宴客時主人用以特別款待來客的奢華餐點,說穿了就是一種炫耀式消費,在香港的婚宴喜慶上是一道極為普遍的料理。為了人們的炫耀,鯊魚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肖漁民將鯊魚的鰭割下,再把經濟價值低的鯊魚身體丟回大海,我國為了杜絕漁船對鯊魚採取割鰭棄身的殘忍行為,自101年起實施「鯊魚鰭不離身」政策,截至110年12月共執行6414次鯊魚卸魚檢查,查獲違規案件計62件,相關行政罰鍰達新台幣9406萬元,是否真正嚇阻不法行為,我們不得而知,因為111年1月漁業署在屏東查獲非法「割鰭棄身」的行為,鯊魚翅重達2031公斤,歷經了10年的臨檢與裁罰,還是有人甘願挺而走險,這之中還有漁船是累犯。我們認為根源在於,只要有魚翅買賣,非法「割鰭棄身」就無法徹底根絕。人類捕撈速度超過鯊魚繁殖速度,鯊魚數量在過去的30年中減少了90%,過度捕撈也傷害海洋生物鏈,因為鯊魚是海洋中頂級掠食者,能夠調節食物鏈下游物種的豐富度和行為,一旦數量減少將會使其他物種的數量大量增加,破壞海洋生態平衡,衍生更多生態問題,相信這也不是大家所樂見的。人類比鯊魚還可怕Andrea說每年死於自拍的人有43個,而被鯊魚攻擊而亡的人只有6-8個,鯊魚沒有電影「大白鯊」裡演得那麼可怕,牠們才應該更害怕人類!保護鯊魚,即刻行動人類需要一個健康的海洋,而鯊魚能夠保持海洋的健康。提高鯊魚保育意識,好好愛牠邀請大家一件好事愛動物,支持並且做到以下:1. 承諾不吃魚翅羹-無論是個人或企業,甚至是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都可以展開行動,承諾不吃魚翅羹,也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加入。2. 支持無翅認證-好好愛牠將和其他動保夥伴針對企業或餐廳發起無翅認證,我們會再公告細節及參與方式,到時還請大家多多支持與響應。3. 舉發割鰭棄身的行為-如果您發現哪裡有割鰭棄身的行為,請向漁業署檢舉,可撥打漁業署0800-082-594免付費檢舉電話,或海巡署118海巡服務專線。參考來源:1. 英國NGO揭我國魚翅加工「不可告人秘密」 漁業署:均符合國際規範https://e-info.org.tw/node/2329132. 2019年鲨鱼女士Andrea Richey 於TED×香港中文大学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z5BfROces&t=19s
人類與自然的「異化」-與大自然疏離的社會現象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議題與行動
2022.11.06
人類與自然的「異化」-與大自然疏離的社會現象
「異化」(Alienation)一詞,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可被解釋為一種社會現象,也就是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疏遠、甚至互相對立。「異化」的概念被廣泛運用在不同理論。而根據「代謝斷裂理論(Metabolic Rift Theory)」,人類的「現代化」是(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等及全球化等)異化(alienation from nature)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原本屬於自然、生態的一部分,但現代人多數從小生活於都市,造成人們的意識中認為,我們和自然是分開的,甚至認為自然是可以被我們掌控的。這樣的社會現象,造成世界各地出現了森林砍伐、沙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等問題。因動物也屬於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異化也影響了我們看動物的角度。1. 高度工業化、都市化造成我們與生態的隔閡和「異化」,讓我們難以將動物看作為與環境共生的「有機的生命體」,因此做野生動物保育時,會出現「人工繁殖」優先於環境保護的論點。例如,透過圈養復育台灣白海豚,但卻忽略在其棲息地(台灣西海岸)的高密度開發需要停止,才是復育此瀕危物種的關鍵。停止填海造陸,復育海洋生物,亦是在守護海洋、河川。2. 動物不再生長在自然的環境,而是在工業化的生廠系統下成為「生產機器」創造利潤。現代畜牧業也導致了土地退化、森林砍伐、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另外,在生產的成本被壓低的前提下,動物同時也犧牲了健康和自由(如:蛋雞、奶牛)。3. 動物被視作「物品或商品」的概念也使人們認為動物可以脫離自然環境提供人類娛樂,將鯨豚從海中捕獲至水族館,或合理化動物能夠脫離自然環境而生活於動物園。自然和生物互動的方式是「有機的」,但以上例子我們可以了解,現代化的社會中,多數人的意識中認為人類能夠掌控自然,造成消極的人類-動物關係。但其實,當我們從代謝斷裂理論可以察覺,如果沒有和自然與動物一起共生的意識,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算是一種退步呢?生命沒有不同-修補異化,找回善念的初心動物友善行動,能做的有很多,不要覺得沒差我一人,而是要想:動保的路上又多了我一人!因認同無肉市集的理念,所以好好愛牠決定加入這個行列,一起在市集傳遞動物友善的訊息。特別喜歡無肉市集這段話,也跟朋友分享:無肉市集,零動物性成分市集販售的是我們對地球的關愛暢談的是人類與動物的關係期盼這股善良的底蘊深植每個人心中好好愛牠想要傳遞「讓每個人有同理心,願意尊重且與動物和平共處,一件好事愛動物,生命沒有不同」的理念。
【以捕代殺,讓蛇蛇回歸自然】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野生動物
2022.11.06
【以捕代殺,讓蛇蛇回歸自然】
小編從小就很喜歡蛇,雖然知牠們會咬人,但不知道為什麼對蛇印象一直是軟綿綿、眼睛圓圓,看起來很無辜的動物。2021年冬天,一隻身上有著黑色斑塊的小龜殼花,來到我們家休息。當時他正捲縮在我們家廚房外的盤子上曬太陽,瞳孔呈現一條縫狀。印象我當時一看到他就開始心跳加速,他那時正瞇著瞳孔,享受他的日光浴(蛇瞇瞳孔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因為過去保全人員用蛇夾協助捉家中花園的蛇,但將蛇夾到出血的經驗。當下我就思考如何在不被家人發現的情況下,自己先將他捉起來,於是跑回廚房尋找適合裝蛇的容器。我:爸,你可以幫我拿櫃子上那個透明盒子,我要捉蟲爸:捉蟲為什麼要用這麼大的盒子?我:我怕蟲會跑走,捉不到他。接著我就在家人沒發現的情況下,拿著透明的盒子將牠蓋起來。這隻龜殼花也就呆呆的被蓋在透明盒子裡面,牠移動了一下他的身體,又繼續休息,整個捕捉過程時間非常短也很順暢。在完成捕獲的動作之後,我才帶家人來看我們家的稀客。大家圍觀著這隻動物,看著他安靜休息的樣子。當天中午爸就著開車,載著我們和這隻小朋友到山上。我和媽坐在後方座位觀察著這隻淡定的小龜殼花,他吐了吐舌頭,仍舊盤在盤子上。我們開到一座山的半山腰,除了馬路,這邊似乎沒有什麼沒有社區住宅,於是我們找到一處樹叢要釋放他。我想似乎是感受到了山上的新鮮空氣吧,打開透明盒的瞬間,牠才開始比較激烈的有探頭及吐舌反應,於是我們就用樹枝提醒他「下車」,讓他緩慢的離開盒子。有些人會擔心這種捉蛇的方法可能使自己暴露危險,但小編判斷那是當下,對我們也最安全,對牠最溫和的做法。其實,若非專業補蛇人員,或是蛇夾沒有綑特殊軟膠帶,蛇的骨頭通常容易被夾傷(尤其是小蛇),甚至會造成蛇的死亡。當然,無論用何種方式捕捉,在靠近動物前,請盡量將物種的特徵記下並且拍照;若有意外發生,才能有順利的執行醫療程序。透過這篇文章,我們也希望分享台北市動保處建議的較溫和的捉蛇方法,供各位參考(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921)。若民眾判斷無法處理,也可以撥打1999台灣地方政府民眾服務專線。⦁ 找出掃把、掃帚和桶子(若沒有桶子,可以使用替代的箱子)⦁ 將蛇用掃把壓住再撥至畚斗中(旁邊放一個桶子)⦁ 將蛇掃進畚斗中,並快將蛇倒入準備的桶子中,並將蓋子蓋好過去其實常聽過蛇被打死的事件,弟也曾經和我說在當兵時,長官竟使用熱水燙死軍營中的蛇。但蛇類通常對人是避而遠之,除非人使蛇感到害怕或是受到侵略,否則蛇並不會主動攻擊人。將蛇燙死已經屬於虐待動物的手法,必須被制止。換個角度思考,蛇其實也是台灣豐富生態下的所蘊孕的物種,是生態系不可分割的一環。隨著人類的開發,人與蛇的活動區域將不可避免有所重疊。在面對野生動物時,保護自己是關鍵,但是尊重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土地的生物,也是我們該做的。
【海獅真的想親你嗎?-連署終止海豚、海獅親親體驗】 文:Cindy Hsu / 圖:weanimalsmedia.org

展演動物
2022.11.06
【海獅真的想親你嗎?-連署終止海豚、海獅親親體驗】
親親海獅、海豚,一生必須體驗的活動,適合親子一同體驗~水族館這麼宣傳著…讓小朋友有機會親近動物,怎麼了嗎?其實小編也曾在水族館看鯨豚表演時,有同樣的疑問在水族館的動物們,沒有天敵且不用擔心飢餓只要人類定時餵動物食物、陪他們玩,他們也一樣可以無憂無慮呀有些民眾也許認為,動保團體是不是過激了?但當小編開始參與動保運動後,開始真正了解一個關鍵的問題:「水族館」和「野生動物救援」同屬圈養海洋生物的機構,它們的差別在哪?本該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出現在水族館/野生動物救援機構的原因為何?從兩個機構設立的動機以及行為,我們可以了解水族館的根本問題野生動物救援:擱淺->圈養->治療->恢復->野放真正在乎野生動物救援的機構,一但將動物治癒後就會被野放鯨豚表演產業鍊:捕捉->圈養->訓練->終生在水族館表演反觀水族館,則是將原本野生且健康的動物捕捉起來水族館飼養的出發點和動物的保育無關,而是商業利益*2002-2005,遠雄海洋公園引進17隻來自惡名昭彰太地町的鯨豚。水族館大多聲稱:「親近動物的活動,可以激起孩子對動物的關愛,擁有教育意義。」不過海豚作為勞工犧牲自由為水族館表演、賺錢,真的是立意良善的生命教育嗎?野柳海洋世界(新北市)以及遠雄海洋公園(花蓮),除了每天4-6場的海豚、海獅表演外,還額外利用海豚、海獅與遊客進行「親親」互動體驗;一次300元。另外,遠雄海洋公園甚至推出要價3600元的海豚互動套裝行程。你可曾想過?這些都由民眾買單,只要繼續掏出錢來,就讓業者可以繼續囚禁這些野生的海洋生物。海豚跟海獅真的想親人類嗎?仔細想想,是不是感覺怪怪的…好好愛牠在2021年成立後即有發信給野柳海洋世界、遠雄海洋公園,希望能夠終止海豚表演,然業者並無理會。我們很高興,也響應由鳥語獸躍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的「違反動物習性!終止海豚、海獅親親體驗」連署,邀請大家分享這支影片,和我們一起連署,呼籲政府單位以及野柳海洋世界、遠雄海洋公園應正視動物的處境,立即終止該活動。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4-【「疫」起期待藍藍的海】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海洋資源
2022.11.06
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4-【「疫」起期待藍藍的海】
講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行動教育專案經理黃育文世界上第196個國家:垃圾島國Trash Isles你聽過地球已經有一個 #由垃圾構成的大面積領土,名為 #垃圾島國 的國家嗎?真的!這個島除了符合構成 #國家的條件,擁有人民、領土、政府,也開放各界各地的人申請,當垃圾島國的國民,擁有該國護照。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雷神」克里斯漢斯沃都是該國國民。申請當國民是一回事,但真有人願意住塑膠四處飄散,由堆疊的廢棄物所構成的土地嗎?這島邊沒有生機,彌漫著臭氣。動物成了島的犧牲品,魚類因水污染暴斃、海龜誤食塑膠、海鳥被垃圾纏繞都是當地的日常。其實,黃育文表示,申請為成為垃圾島的國民目的是希望能讓世界聽到大海的哭泣聲,讓我們看見並面對現實。淨灘做紀錄,步驟簡單使每次行動更有意義已是淨灘老鳥的黃育文提到,淨灘除了清理海灘外,還有一個目的是透過廢棄物監測,填寫 #ICC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表格,蒐集廢棄物的類型和數量,分析其來源作為政策遊說及環境教育的數據。例如:經過調查發現,除了廢棄寶特瓶以外,廢棄漁網和保麗龍也是海廢的主要來源之一,地方政府便可獎勵漁民推動廢漁網回收獎勵機制,又或是串連地方回收業者,推動回收再生產業鍊。你/妳也可以先將ICC行動表格下載下來(https://is.gd/KIkXiS),讓你在下次在淨灘時,更有力的幫助到海洋。有了這些數據,我們便能更精確的了解垃圾的源頭,更有效率的改進。減塑省荷包政策,減塑也可以很有成就感!環保杯、餐盒、環保餐具等...當每一次的消費,當使用到它們時,你都會為避免一次性餐具的犧牲而感到開心。環保署也很給力的在今年7月,推動減塑省荷包政策,民眾只要在全國飲料店、便利商店等自備飲料杯,都減少5元的價差。黃育文提到,其實塑膠袋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樹木而發明的,因為其可 #重複利用及 #不用砍伐森林 的特性而發明,除了耐用也可重複利用。如今因為方便製造而變成生態殺手,也是發明者始料未及的。對此,黃育文也提醒 #最好的環保杯,就是當下所擁有的環保杯,無需再去另外買新的環保杯。黃育文除了分享關於塑膠垃圾的有趣知識和數據外,也分享了他多年的環保行動,讓我們重拾減塑行動的樂趣以及動力,減塑也可以很有成就感!手帕:替代衛生紙的使用環保餐具:替代木筷,塑膠湯匙叉子等。便當盒、好食袋:替代外帶餐盒或塑膠袋 環保杯:替代一次性飲料杯、瓶裝水 環保袋:替代一次性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