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依時間篩選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熱門標籤
【活體不是商品——而是該被善待的生命】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經濟動物
2025.07.12
【活體不是商品——而是該被善待的生命】
炎炎夏季到來,連人類都難以忍受的高溫日曬,即使是在路上、車內都可能會有中暑的疑慮,更不要說動物運輸車了,那些裸露在外的不但最終迎來死亡命運,在這路程中甚至可以說是酷刑。關於豬隻跳車在網路社群媒體成了常態新聞,甚至可以說是國道每幾個月都會出現的事故意外。不光是動物可能逃脫摔落的問題,動物們幾乎狹窄毫無遮蔽的遭受風吹日曬雨淋、飽受折磨。你是否曾經看過這些運送畫面或是豬隻掉落新聞,牠們是即將被送上人類餐桌的經濟動物,但待遇卻有如罪大惡極的囚犯。早在2024年8月動保團體就針對這樣議題,提出建議與改善。在整個產業鏈中問題根本在於「活體拍賣」—南豬北運—的形式(只為了現宰溫體肉),使豬隻長途運輸及驅趕的痛苦與死亡風險大幅增加,好好愛牠團體與多個動保團體站出來於6月底一起為動物發聲。活體家禽家畜的運送安全只是一個問題節點,我們可以從根源一同反思、了解、監督,進而改變整個產業,讓那些動物能夠被善待。荷蘭早在2016年針對國內的經際動物,提出了「全國極端氣溫運輸方案」,不論是在定點或是移動動物都不需要因此遭受殘忍的待遇,例如高溫環境不論路途長短一律禁止運輸動物;每隻動物可活動空間視需求增加一到兩成⋯⋯等。事實上台灣也有相關〈動物運送管理辦法〉,而台灣夏季多高溫潮濕,還有許多可以完善的部分。我們會顧慮同伴動物是否會在炎熱氣候不適;同樣的經濟動物不應因為牠們即將面臨死亡就忽略了當下的痛苦與處境。在真實日常生活裡,牠們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更應該正視動物的處境。因為牠們都是活生生的存在,而非被人類認定的活體商品。從關懷動物處境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讓我們好好愛牠。
殘忍的「活體拍賣」,該被時代淘汰 好好愛牠

經濟動物
2025.07.12
殘忍的「活體拍賣」,該被時代淘汰
在台灣,每年有600-700萬隻豬被屠宰。台灣現存豬隻活體拍賣交易制度,對豬極盡殘忍虐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多個民間組織今日前往農業部抗議,公布去年9月到今年 3 月在全台 11 個縣市、13 個肉品市場調查拍攝的最新影像。揭露台灣萬隻豬在被屠宰場前,被迫經歷暴力電擊、鞭打、鐵釘刺印、活勾上顎或拖拉肛門...等慘無人道的虐待折磨,這一切,只是為了讓肉商「用眼睛看豬走路」來決定價格。6月30日上午,好好愛牠與多個動保團體一起站出來,到農業部表達訴求,要求農業部重視落後、野蠻活拍制度背後的嚴重虐待動物問題,儘速提出轉型「屠體評級」交易的政策期程,讓台灣豬肉產銷跟上國際現代化。活體拍賣的豬隻,飽受折磨:被電擊棒驅趕、肛門被鐵器刺入、用鐵鍊單腳吊起秤重、嘴巴被鐵鉤勾住拖行,還有長途運輸沒有遮蔽與禁食之苦,養豬協會理事長說,豬到最後還是會上到餐桌,活體拍賣和屠體評級兩者並沒有差別,還說動團公布的只是少數個案。但正是因為豬到最後還是會上到餐桌,才更應該有同理心,讓牠們以最少痛苦,走完最後一程,吃豬肉,不該建立在動物的恐懼與痛苦上!如果你仍愛吃豬肉,你可以參與改變,加入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起的 #連署,要求政府廢除「豬隻活體拍賣」 https://www.east.org.tw/action/869615如果吃肉對你來說可有可無,現在就增加蔬食的頻率,減碳也減少動物犧牲或者餐餐無肉,自在無負擔 🙂動保團體指出台灣豬隻活體拍賣交易制度,應轉型屠體評級交易的四大理由:一、豬隻活體拍賣制度嚴重殘虐動物,違反動物保護法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的動物福利規範,農業部應正視並積極調查裁處! 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豬在拍賣通道閘門的控制下被迫忽走忽停,常因驚恐不敢往前,就遭工作人員用電擊棒、棍棒鞭打、甚至戳刺肛門,逼迫前進。而當豬被電擊、棒打奮力往前衝時,又會被下一道忽然落下的閘門擋住,導致莫名撞上閘門。整個拍賣過程造成許多豬因緊迫驚恐癱坐地上,或在濕滑的走道上打滑跌跤,就又遭到更強烈的電擊、暴力棒打,每隻豬在拍賣後幾乎都傷痕累累。台灣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豬在拍賣通道閘門的控制下被迫忽走忽停,常因驚恐不敢往前,就遭工作人員用電擊棒、棍棒鞭打、甚至戳刺肛門,逼迫前進。全台幾個拍賣數量較高的縣市肉品市場,如新北、雲林、南投、桃園、彰化,都有許多豬因拍賣緊迫癱倒無法行走。從研究會公布的調查影像可見,宜蘭肉品市場將緊迫無法站立行走的豬,以鐵鍊單腳吊起來秤重,再用鐵鉤勾住豬的上顎拖回拍賣場,對動物的殘暴虐待令人髮指。而新北市拍賣數量為全國之冠,每天約 5 個小時的拍賣過程,至少有 25~30 隻豬因過度緊迫癱倒無法行走,被趕到濕滑的走道外後,又再次遭受滑倒或劈腿的二度傷害,最後動彈不得後又被暴力拖拉。本會調查人員在現場觀察到,許多緊迫豬被不斷踹踢,工作人員用鐵鉤勾起豬的嘴部、肛門,把豬拖上車斗載走,現場哀嚎聲不斷。動保法第 6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第 10 條更規定對動物不得有的行為包括:「於運輸、拍賣、繫留等過程中,使用暴力、不當電擊等方式驅趕動物,或以刀具等具傷害性方式標記。」本會調查影像顯示:肉品市場工作人員用棍棒、電擊棒暴力驅趕豬隻,甚至不斷戳刺豬隻肛門導致受傷流血,或將緊迫豬單腿吊起秤重,用嘴套或鐵鉤刺穿豬隻上顎或嘴巴拖拉等,都已違反動保法第 6、10 條規定,依據動物傷亡嚴重程度應依據第 25、30、30-1 條規定裁罰,本會要求農業部積極調查裁處,不應再漠視。二、活體拍賣制度增加豬隻長途運輸及驅趕的痛苦與死亡風險活體拍賣制度須將豬隻從中南部牧場運送到北部甚至宜花東。以養豬大縣雲林為例,豬隻運到北部拍賣距離達 230 公里。且根據 113 年肉品市場統計年報,有 36% 被拍賣後的豬隻,不會在該市場屠宰 ,而是再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導致豬必須承受多次運輸,事故風險也增加。開放式的運豬車因缺乏遮蔽,僅以縱橫欄杆區隔,在冬季寒冷、夏日酷暑,許多豬因此中暑、骨折、嘔吐、緊迫死亡。根據農業部運輸保險理賠統計,估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由於豬隻被運輸前需禁食以避免嘔吐,車程長者會導致豬隻長達 24 小時無法進食。開放式的運豬車因缺乏遮蔽,僅以縱橫欄杆區隔,在冬季寒冷、夏日酷暑中,許多豬因此中暑、骨折、嘔吐、緊迫死亡。根據農業部運輸保險理賠統計,估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2]。 根據農業部統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至於在拍賣場內的緊迫死亡數量,則是黑數沒有統計。三、集中活體拍賣增加疫病傳播風險各縣市肉品市場匯集來自不同牧場的豬,集中停留的時間可達 12 小時以上,大幅提升動物疫病傳播風險,不利疫病的控制,此外長途與重複運輸更不利防疫。拍賣結束後豬隻回到繫留欄,等待晚上屠宰,或是被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根據113年肉品市場統計年報,有36% 被拍賣後的豬隻,不會在該市場屠宰,而是再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導致豬必須承受多次運輸,事故風險也增加。四、台灣肉品產銷落後國際,無法現代化歐美、日韓等國皆已淘汰活體拍賣,改採符合科學、現代化的「屠體評級」制度。豬隻從牧場直送屠宰場屠宰後,屠體經儀器測量脂肪與瘦肉比例、肌肉品質,標準化分級後再定價交易,兼顧動物福利、防疫與肉品品質,更可提升養豬的品質。反觀台灣還在憑肉商以肉眼觀看豬隻走秀來決定價格,既不科學也不客觀。呼籲中央與各縣市政府首長聯手 終結落後野蠻的肉品生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全台除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連江縣、澎湖縣、金門縣、嘉義縣外,全台各縣市都設有公立肉品市場進行肉豬活體拍賣,此制度導致全台肉豬的過度運輸,不僅增加防疫風險更傷害動物福利。而活體拍賣制度對豬造成的殘暴對待,是系統性的問題,必須靠制度改變才能優化。至於有業者擔心屠體評級制度,豬價會被屠宰場、財團操縱,陳玉敏指出:只要政府建置公開透明的評級與價格平台,讓承銷人根據屠體品質數據交易,反而可以反映豬農飼養管理的用心與技術,提升豬農飼養的國際競爭力。農業部多年來委託學者研究建立台灣豬隻屠體的評級標準,屠體品檢儀器也早已具備,農業部及各縣市政府實在不應再有任何藉口延宕。 動保團體呼籲:吃豬肉,不應殘忍虐待!共同要求農業部:推動豬肉產銷現代化,提出轉型屠體交易政策期程,廢除活體拍賣制度,保障動物福利,提升肉品安全與品質。共同行動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好好愛牠協會
【素食是一種生活態度——口腹之慾的選擇】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議題與行動
2025.07.12
【素食是一種生活態度——口腹之慾的選擇】
近期關於狗肉廠的新聞讓許多人感到驚駭,事實上不光是狗肉,還有許多野生動物被冰在冰櫃裡——被部分人認定為野味——在現場也確實有找出各種剁肉刀、鋤頭等工具,殺害這些動物。被肢解成一塊塊帶著血跡的肉塊,都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讓人更加感受到口腹慾望的沈重真實。不論保育類動物或同伴動物,都值得我們反思——自己選擇吃下去的究竟是以什麼為代價。熱愛、同理動物處境的人,不吃肉只是一種「從心」的選擇,不是飲食受限,也不一定是討厭肉的味道;而是單純的不希望動物因此面臨殘酷對待和死亡。因為自身的道德,因為不希望以動物失去未來為代價來填補口腹之慾;所以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選擇,每個選擇也都有著不同的代價。做出友善的選擇,只是希望「牠們」擁有生命的自由。有些人認同野生動物的存在,所以不吃野味或是反對獵捕獵殺一些特殊物種(比如魚翅)。而事實上相較其他國家,臺灣已經發展出很多替代品,只吃素並不如大家所想的「沒味道」、「單調」、「不營養」。現在也越來越多無蛋奶美食、無負擔的飲食選擇——不論是出自於健康或者守護動物的價值觀——有很多人越來越願意嘗試。素食並不難也永遠不嫌晚,任何一次嘗試,都有機會拯救動物的未來,進而改變牠們的命運。讓我們試著改變一次飲食,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 動物不是時尚配件!拒絕以犧牲生命換來的「流行」】 好好愛牠

經濟動物
2025.07.12
【 動物不是時尚配件!拒絕以犧牲生命換來的「流行」】
你或許不曾察覺到,一些流行服飾和配件正背負著動物的血與淚。雖然隨著動保意識抬頭使得全球皮草的需求持續下降,但每年仍有數以千萬計的動物被養殖或捕殺以供取皮,例如貂、狐狸、栗鼠、兔和貉等,牠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關在狹小籠中,歷經電擊、毒氣甚至剝皮等極度殘忍的方式,只為提供光滑毛皮,成為人們昂貴的大衣或包包上的一部分。好好愛牠曾在【是時尚服飾還是動物喪服?——動物皮草的殘忍】整理了許多殘酷真相:有些皮草商品甚至標示為「仿皮草」,實則為真毛皮;還有動物被活活拔毛後再次關回籠,只為讓牠們長毛後再利用。根據 API 動物保護指數的核心精神,「動物感知能力的立法認可」與「動物在時尚產業的使用限制」密不可分。皮草製品直接忽視動物的情感與痛覺,是對生命的剝奪與商品化。在台灣,你仍可買得到皮草製品,許多民眾甚至沒有被明確告知買到含有動物材質的服飾、飾品或鞋包。除了皮毛,還有以下成分來自於殘忍的取用動物:羽絨來源多來自鴨與鵝的活體拔毛珍珠來自被開殼的貝類蠶絲則取自被煮死的蠶寶寶你可以有選擇,讓時尚不必以動物生命為代價,用三個行動改變穿衣世界:不買含動物材質的商品(皮草、皮革、蠶絲、羽毛)支持良心品牌──選擇植物皮革(如仙人掌皮、蘋果皮、鳯梨皮等)、再生材質、純素設計參與循環時尚:其實有一些二手衣買賣平台,讓舊衣新生、讓時尚減罪,舊衣換愛心,減碳的同時,也減少動物的痛苦送禮的選擇,也能從「不傷害牠」開始做起──拒絕動物素材,改以植物纖維製品、再生設計包裝、手工無塑禮盒等取代。不以「時尚」之名來美化這些消費,因為真正的美,是不需任何生命代價的選擇, 唯有不帶殘酷的時尚,才值得我們追求。
【拒看動物表演,用選擇守護動物的自由與尊嚴】 好好愛牠

展演動物
2025.07.12
【拒看動物表演,用選擇守護動物的自由與尊嚴】
你是否曾在水族館裡,看著聽指令、賣力演出的海豚,好像牠們玩得很開心,甚至覺得牠很懂你,正對著你「微笑」?有沒有想過這些表演的海豚,可能不是玩得很高興,而是牠們必須做出這些動作,才有魚吃。這些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用以供展示、表演或與人互動的海豚或著其他動物,稱之為「展演動物」。 在 API 動物保護指數的評比架構中,展演動物屬於「工作和娛樂用途動物」的一部分,應納入「動物福利立法」的保障之中。而「認可動物感知能力」更要求,不能為人類娛樂或商業目的,製造了動物不必要的痛苦,並且剝奪牠們的自由。然而現實中,展演動物長年被圈養,生活上有著以下的困境:被圈養在狹小空間中,無法自由活動被剝奪與同伴的正常社交機會為了達到表演效果,常被迫做出違反自然習性的舉動顯現出刻板行為(來回踱步、重覆同一動作、自殘、啃咬圍欄等)鯨豚這樣高等智慧的海洋保育哺乳動物,原本可以在廣闊海域中日行數百公里、用聲音與族群溝通,如今牠們一輩子在人工池中,失去追求自由的權利,只能圍繞一個空間轉圈,這不是假裝沒看見,就不存在的問題。世界各地仍有鯨豚表演的場域存在,網路上仍不乏五花八門的動物互動推薦行程──包含觸摸企鵝、水豚、豚鼠與猴子等,可以和牠們拍照,但這些為了滿足人類娛樂的行為,對動物而言是必要的嗎?在2024年7月底,新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上路,禁止水陸域保育動物進行不當展演與互動,鯨豚秀將走入歷史。政府輔導野柳與遠雄兩海洋園區轉型,推動教育展示與虛擬互動。未來業者不得再引進海豚等保育類動物圈養,這對鯨豚而言是一大福音,然而,仍有許多動物在人類世界中不斷地被迫不當展演,例如位於高雄的天使&惡魔寵物互動園區,以及台北信義區剛結束的金魚展。好好愛牠邀請大家一起響應:不購票參與任何鯨豚秀或動物表演出國旅遊時,拒絕與野生動物互動的行程支持以非剝削方式呈現動物知識(如虛擬實境、AR 科教館等)我們的選擇,決定牠們的命運,真正的愛動物,絕對不是建立在牠們受苦與被馴服的基礎上。推動友善展演行業的轉型,已是全球趨勢──國際旅遊平台如 TripAdvisor、Booking.com 都陸續停止推薦動物互動景點,我們呼籲台灣與國際接軌,朝向更具動物友善與教育價值的方向前進。
在實驗室的牢籠裡,牠們沒有選擇 好好愛牠

實驗動物
2025.07.12
在實驗室的牢籠裡,牠們沒有選擇
恆溫的研究室裡,有一些生命被例行地注射、固定、餵食、割除器官或灌食毒物。牠們是實驗動物──為了人類的健康與進步而默默犧牲的一群。根據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資料,2023年台灣使用了1,120,119隻動物做實驗,平均每天有超過3千隻的動物被用來做實驗,存活下來的不到25%,最常見的是囓齒類(小鼠與大鼠),其次是魚類、雞、豬、鵝、兔子、鴨、兩棲類、蛇,還有犬、貓、猴子等其他哺乳類動物。牠們被用於「基礎研究」(5,305 件,66%)、「應用研究」(1,486 件,18%)及「產品上市前測試」(966件,12%)為最大宗。API 動物保護指數的四大目標中,與實驗動物密切相關的包括:認可動物的感知能力 動物會疼痛、會恐懼,並非「工具」或「生物材料」。API 指出,應在法律中明確承認動物的感知與情緒能力,並禁止不必要的痛苦。這意味著,實驗動物不該成為「無聲的機器」。動物福利立法需涵蓋研究用動物目前台灣針對實驗動物相關的法律主要是《動物保護法》第十五條到第十八條,另外有屬於命令的《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設置及管理辦法》及《動物科學應用機構監督及管理執行要點》,而「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指引」只是如建議事項般的參考文件,雖然設有「動物實驗管理委員會」(IACUC),但成員常由內部人員主導,各機構IACUC的審查品質與嚴謹程度不一,制度設計長年以「維護研究品質」為主,是否真正落實替代、減量與精緻化的3R原則,至今沒有一個可供外界檢視的標準與數據。其他像是如何界定動物的「疼痛等級」,以及處置方式,皆由實驗單位自評,缺乏透明審查與外部監督,而法規對於實驗結束後的動物安置方式,更無強制要求。好好愛牠協會過去曾經聯繫過動物科學應用機構,其中一家回覆就明白表示他們沒有認養程序,動物實驗完一律安樂死。這樣缺乏妥善的認領養方式或轉置制度,導致許多健康動物無法被收養,最終面臨安樂死;相較之下,德國或荷蘭等國家有更多鼓勵實驗後安置的措施與機構配合。有單位回覆其內部有自己的認養流程,這雖讓人感到欣慰,但由於不是法定義務,願意安置實驗後的動物畢竟還是少數,而我們真心希望,挺過實驗的每隻動物,都能有繼續活下來的去處。 我們關注的,不只是動物在實驗中所受的痛苦,更是牠們在實驗前後有沒有被當作生命來對待。原來實驗兔也是可以回家的好好愛牠協會成立將近四年,為5隻做完實驗後的兔子找到新家,儘管制度上還有許多限制,但我們仍會努力和研究機構聯繫,希望能做到更多實驗動物的收容與安置。讓我們一起推動更透明、更尊重生命的實驗制度,也讓台灣能朝向更符合國際動物福祉標準邁進。
【連假返鄉吃肉粽?先等等,這「一口」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好好愛牠

經濟動物
2025.07.12
【連假返鄉吃肉粽?先等等,這「一口」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世界動物權日」(National Animal Rights Day),而今年的動物權日恰逢端午佳節。當我們與家人團圓、品嚐粽子、共享美味時,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成就了餐桌上美味肉製品的牠們,有生之年是否有在基本動物福利下受到良好的照顧?當我們品嚐粽子裡的豬肉時,可曾想過牠們的飼養環境?許多豬隻可能是在擁擠的畜舍中成長,而在屠宰前,必須經歷一連串長途運輸、驅趕與活體拍賣的虐待與折磨。一顆鹹蛋黃,背後連結著蛋鴨的養殖方式。有些蛋鴨的喙部可能沒有在出生24小時被剪短,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而全省還有八成的母雞活在狹小的格子籠裡。食品如軟糖、棉花糖等,也有使用動物性成分,像是明膠(豬皮)。這些動物的苦難,正是「API保護指數」試圖改善的現狀。API(Animal Protection Index)是一項針對各國動物保護法律與實行程度的國際性評比工具,其評估核心包含:1. 認可動物的感知能力 -法律明文承認動物具感知、會感受痛 -禁止如生煮活剝、對動物實驗時沒有給予止痛措施等不應有的痛苦2. 動物福利立法 -涵蓋經濟動物、圈養動物、伴侶動物、工作與展演動物、實驗用動物與野生動物 -不只法條要保障動物,禁止有人因故意虐待或疏忽導致動物受苦,更要能確實執行3. 採納國際動物福利標準 -如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標準 -支持全球動物福利協議(UDAW)4. 建立有效的治理機構 -是否有專責的政府單位和足夠的預算 -政策是否能有效執行,違規是否有懲罰對比API指數,台灣雖有《動物保護法》,卻未明文承認動物有感知能力,對於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的福利把關和落實機制,要與國際接軌仍有努力空間。好好愛牠協會致力於為弱勢動物發聲,從推廣動物友善行動,到幫助挺過實驗的兔子找到家,我們相信:「願意改變,來自於同理動物的處境。」連假出國或許會就近到日本觀光,也請不要忘記,日本至今仍在商業獵捕虐殺長須鯨,鯨魚被用附有手榴彈的魚叉射擊,在痛苦中死去,拖上船肢解冷凍,只為滿足非必要且極其少數的鯨肉需求。這些殘酷,與文化無關,與選擇有關。我們可以選擇:不支持鯨肉、不消費鯨肉製品」。
讀《紅屋頂雜貨鋪》了解動物利用的真相 好好愛牠

議題與行動
2025.07.12
讀《紅屋頂雜貨鋪》了解動物利用的真相
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世界動物權日」(National Animal Rights Day),這是由國際組織「Our Planet, Theirs Too」所發起,呼籲我們正視動物不是商品或工具,也不應被視為可任意利用的資源。牠們擁有感受與情緒、應被平等對待的生命,和我們一樣有權自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就在這個重要的節日,我們誠摯推薦一個新繪本——《紅屋頂雜貨鋪》。這是由動保龍捲風 創辦人龍緣之博士和插畫家施暖暖,繼《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繪本之後,又一觸動人心的創作。本書用童趣筆觸,道出最難說的真相,你將有機會在書裡,看到那些從未思考過的動物議題。封面是一隻可愛但表情複雜的小狐狸,躲在森林樹後,望向不遠處的那間雜貨鋪,店門口擺了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鍋碗瓢盆、修理工具等生活用品,看似溫馨祥和,門後藏了哪些動物無法說出口的秘密與傳言呢?這是一本可以讓我們思考消費習慣與動物的關係,隨著繪本的動物角色,瞭解環境危機和動物付出的代價,培養對動物的理解與尊重。世界動物權日,不只是一天的紀念,而是每天的提醒,跟著好好愛牠的腳步,重新審視與動物的關係,讓尊重與同理心成為我們的日常選擇~《紅屋頂雜貨鋪》,種下尊重動物的種子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發展牠們自己的個性,以及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如今,少數大型企業掌握、繁殖和利用。為了維繫資本主義的運作,動物被製成各式各樣的商品,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購書連結:https://www.taaze.tw/usedList.html?oid=11101067843
【2025地球日——願世界充滿愛】 文:Mandy Lu

議題與行動
2025.04.30
【2025地球日——願世界充滿愛】
你知道4月有個大日子嗎?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其實也就是大家一同愛地球行動。不僅僅是愛著地球母親,我們也同樣能夠愛著世界上的所有存在——其他動植物其實就像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讓愛傳遞出去。不論你我他或牠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愛著世界任何一切的同時,也能夠讓愛回歸到自身身上。為地球我們有許多環保行動能夠執行:減塑生活、減少物質垃圾、尋找替代、重複使用等等行動都是珍惜這世界的一件好事。而我們守護生存之地的同時,也是守護著動物生存的棲息地。我們還能夠為動物們發聲,替牠們爭取天性自由、被善待的福祉待遇、改善現有的困難處境,尋找人類與動物友善共存的未來機會。對世界溫柔並不難,我們投入的每一份愛,都是讓地球邁向友善溫柔的世界的一次選擇節點。不論是關注經濟動物、展演動物、實驗動物、同伴動物、野生動物的處境,任何議題或是行動,都是思考著「我們」能夠為這個「世界」、為「牠們」做出什麼樣的行動。你對世界理想世界的想像是什麼?想像一下人與動物都不再遭受不必要的苦痛,我們能夠互相同理、尊重、友愛,能夠和諧共處,這樣的美好未來是否令人憧憬?我們與牠們都是同為地球上的存在。生命本就應該擁有生存自由與被尊重被善待。我們如何對待動物,都會反饋到人類自身。當你對世界付出善良與愛,回應而來也會是善良與愛。動物友善,其實也就是日常生活一次的選擇。好好愛牠協會在二月中旬至三月初在松菸舉辦了「好好愛牠插畫展」,在四月清明連假期間圓山花博「台北插畫博覽會」也同樣再次舉辦小型動物保護插畫展示,每一幅畫作都是與動物對話,反思牠們的處境,反思我們能夠做出的改變與行動。沒有機會實體看到插畫作品也沒關係,好好愛牠有許多動物議題的文章,邀請你來了解動物處境,在這樣特別的地球關懷月裡,讓我們一起友愛這個世界。地球日雖然已過,但守護世界,保護動物的行動不只這一天,日常中的食衣住行有很多可以立即實踐的事,只要你願意。讓我們從試著繼續前行,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424實驗動物日——除了紀念致敬也是提醒改變】 文:Mandy Lu

實驗動物
2025.04.30
【424實驗動物日——除了紀念致敬也是提醒改變】
每年的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World Day For Animals In Laboratories),是國家反動物實驗協會(NAVS)將這一天描述為對實驗室中的動物的國際紀念日,除了向全球實驗室中被用於測試和實驗的數百萬動物致敬,期望提高實驗動物的生活品質,改變實驗動物的處境;甚至透過3R改變實驗動物的未來。無數的實驗動物構築了人類生活日常,但我們是否有想過這樣的現況要持續到未來——過著建立在眾多生命犧牲之上的生活。國家反動物實驗協會(NAVS)成立於1875年,首次作為反對活體解剖的組織而站了出來,活體解剖是對動物進行的活體手術,包括用於實驗或科學研究的手術實驗。之後,動物保護國際(ADI)也加入了這場運動,其目標是停止所有動物研究,轉向替代性科學方法。而3R是指:一、取代 (Replacement):不使用動物進行實驗。二、減量(Reduction):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三、實驗精緻化(Refinement):運用純熟的技術加上同理心,減少動物的不舒服。生命沒有理所當然付出或是犧牲,人類總有評判優劣的潛意識,但我們仍能夠改變思維,我們不會為了某些福祉犧牲人類進行實驗,而動物也應該同理——牠們與我們並沒有高低之分。2025年1月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近期發表一篇研究,該研究使用大鼠模擬非致命勒頸與腦外傷,以探討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如何對人類腦部造成損傷。研究方法包括對大鼠施加非致命勒頸,使用矽膠帶與重物,施加相當於大鼠體重三倍的壓力,持續90秒。此外,還將重物撞擊大鼠頭部,以模擬腦外傷。部分大鼠同時接受勒頸與腦外傷。研究團隊在大鼠受傷後,進行一系列認知與運動測試,評估其記憶力、協調能力與焦慮反應,並持續觀察六天。最終所有實驗動物都被安樂死。該研究一公開,便引發動保團體與學界的爭議:認為這項實驗不僅對動物造成極大痛苦,且科學適用性存疑。除了不人道外,我們或許可以反思一下,做這些實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實驗的必要性是什麼?滿足人類的好奇心?為了所謂的未來人類福祉,要先犧牲動物的福祉?難道動物就理所當然的被當實驗載體?我們真的能夠面對這樣的犧牲冷漠看待?事實上很多第一線實驗者反而時常對此產生懷疑,手中可能經過無數的生命消逝,而自己正是影響之一的情況,往往會深受良知的拷問。《Test Subjects》影片正是訪問進行動物科學實驗的研究員,在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懷疑,進而思考對於實驗動物的解方。而事實上現今學術單位或是研究機構開始使用改善的替代方案——透過電腦模擬或是模具機械分析,不用讓動物犧牲;生活之中更多商品也開始強調無動物實驗;許多人關注實驗動物的處境,進行認養或是倡議行動。人類的發展未來其實也能夠與動物共存,對於這樣的美好想像,才是我們真正所要努力的方向。讓我們一同支持替代方案,未來不需動物實驗,從現在開始「好好愛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