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講座場次1-【興高采烈帶牠回家,可是那然後呢?】
2022.09.14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好好愛牠編輯部

講者:新北市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主任 顏端佑

 

為了讓無主的生命得到妥善的照顧,三重高中的顏端佑老師將來自動保處的爬蟲動物安置於校園內,同時也讓學生參與照顧過程。這些動物多為外來種,如球蟒、草原巨蜥、鬆獅蜥、鱷龜等...而這些動物多被是棄養或被民眾撿到,若無人認領就會被執行安樂死。從源頭來看,這些動物都是人們為了利益而被繁殖的,但最終卻由於飼主沒有審慎評估飼養能力而讓牠們受苦,甚至是受死。

多數人可能會因為爬蟲類的外型而感到害怕,但在聽完顏老師講完這些動物的習性和故事後,小編反而更想保護牠們~ 

顏老師除了介紹他飼養的外來動物之外,也從他的經驗中帶到做外來動物照養中體驗到的觀點:「生命教育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的利益」,並提出許多問題讓聽者反向思考,例如:
《反思1》因為收養的蛇需要活體動物作為營養的來源,顏老師需要每週餵食一隻活老鼠給蛇做為營養。為此,老師反問自己,如果一開始沒有養蛇,老鼠就不用犧牲了?以相對利益的角度來看,是否因爲和蛇比起來,老鼠的「死」會比牠的「活」更有價值?

《反思2》為什麼同伴動物(如:貓、狗…)因受到動保法保護不得被任意宰殺,但肉用、皮毛用經濟動物(如:豬、牛…)卻被排除在法律的保護之外?但若從動物權的角度來看,其實只要是有知覺的動物都具有獨立於牠們對人類效用的道德價值。

《反思3》收容場域因面臨零撲殺政策使而不足,也使遊蕩犬貓的問題難以解決,而遊蕩犬貓獵補野生動物(如:穿山甲、白鼻心…)的事件早已不是新聞。當我們了解同伴動物因為被棄養或者從家中跑了出去變成遊蕩動物而衍生的野生動物生存危機後,站在原生種保育問題的立場,我們還是會支持零撲殺政策嗎?

關於以上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沒有絕對的是與非。許多動物保護的立場都是一體兩面,且都是利弊共存。透過思辨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拓展自己的觀點及發現盲點,產出更深入的想法。

你的每一個念頭與行動,都有機會改變牠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