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地球在「碳氣-輕鬆看待生命課題? 好好愛牠
地球在「碳氣-輕鬆看待生命課題?
「低碳蔬食」一詞相信你我並不陌生,而關於「低碳蔬食」的行動,環保署在2008年就開始倡導,並提出「節能減碳十大無悔措施」,其中有一項即為「多吃蔬食少吃肉」:愛用當地食材;每週1天或1日1餐食用素食;減少畜牧業及食品碳排放量。其它措施像是省電燈具更省錢、隨手關燈拔插頭、鐵馬步行兼保健以及自備杯筷帕與袋(自備隨身杯、環保筷、手帕及購物袋;少喝瓶裝水;少用1次即丟商品)等,也是大家熟悉且簡單易行的減碳運動。環保署表示,「多吃蔬食少吃肉」主要推廣「吃的健康」、「吃的均衡」以及「低碳飲食」,其實我們都知道,均衡飲食、減少攝取過量食物,降低身體負擔,達到健康的目的。「低碳蔬食」的推廣除了多吃蔬菜少吃肉外,同時也鼓勵民眾選用在地、當季蔬果食材,吃當季盛產以及在地的食物,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減少對肉類的攝取,也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地球降溫,不僅如此,透過減少畜禽飼養量降低甲烷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更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但是10多年過去了,成效如何呢?地球還是「碳」氣,經濟動物也無路可去根據農委會最新統計,109年可供每個人肉類的消費量達86.5公斤,但其實一個人一年平均建議的肉類攝取不用50公斤即足夠,然而,根據衛福部「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各年齡層的民眾蔬果攝取量明顯不足,國人對於豆魚肉蛋食物豆魚肉蛋食物的攝取份數,男性在19-44歲及45-64歲觀察到豆魚肉蛋的實際攝取份數分別為9.8份及8.7份;而女性攝取與建議差距最大年齡層則為19-44歲,其豆魚肉蛋的實際攝取份數分別為7.3份,建議量則為4.5-6份,皆高於所需攝取值,而蔬果的攝取,僅45歲以上的女性及65歲以上的男性接近或符合建議量,其他族群皆偏離建議量,13-18歲的族群甚至不到應攝取量的一半,蔬果普遍地攝取不足,都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成因,而我們都知道,肉的來源和碳排放有著極大的關聯。牛津大學的數據網站平臺「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有關食物生產的碳排放量研究,肉類的生產為最主要之碳排放來源,居碳排放之首是牛肉,1公斤牛肉產生的CO₂排放量為99.48公斤,是雞蛋4.67公斤的21倍,而生產1公斤的豬肉和雞肉產生的CO₂排放量分別為12.31公斤和9.87公斤,蔬果的CO₂排放量僅0.39-0.43公斤。非人類的生物是有情個體#好好愛牠 使終關心經濟動物的議題,許多科學證據明白告訴我們,動物是有感知的個體,誠如《動物解放》一書的作者彼得·辛格曾說過,我們無法否認動物是獨立於人類之外的有情生物。只是被隱藏的動物殘害動物能感覺快樂與痛苦,被人們食用之前,在屠宰的現場,牠們面臨身體或心理莫大的恐懼與痛苦走到生命的盡頭,即使再怎麼告訴自己動保法規已經明定屠宰供食用動物(還只是脊椎動物)要人道處理,但我們應該能理解,沒有一個生命願意活活受死。「低碳蔬食」-輕鬆看待生命課題?「低碳蔬食」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動保議題,兼顧環境友善和動物友善,然而為推廣節能減碳新生活運動,政府各機關部會總以輕鬆、趣味的活動以及豐富紀念品來宣導,多年下來常常讓人覺得「低碳蔬食」只是可有可無,國人的每年平均食肉量不減反增,甚為可惜。因此,好好愛牠在今年5月10日參與由台灣社會動物研究會(動社)發起,和其他生態、環保團體及真正關心經濟動物福祉的友會一起挺身而出,發表聯合聲明,呼籲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應納入低碳蔬食政策,詳細聲明參見以下連結:https://www.east.org.tw/action/8611我們想說的是:你的每一口選擇都有機會減少牠不必要的痛苦;已經是蔬食實踐者不需因為吃素而感到不好意思;還無法斷肉的人能樂意為素食的朋友準備一餐;願每個小我從自身做起,用能力可及的行動,讓這片土地上的你、我還有牠,有機會好好生活。能成為這樣的我們,超棒的喔!
三重高中和他們重生的爬蟲類寶貝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三重高中和他們重生的爬蟲類寶貝
好好愛牠 在5月下旬接到邀請,7月1日下午到台北市一所美語補習班做動物友善課程,我們找來三重高中的老師一起向同學們介紹被收容的爬蟲類寶貝。這些被三重高中收養的動物琳瑯滿目,其實,多數來自新北市政府的動物保護處,有些被棄養或民眾撿到,另外有一些則是外來種動物。被抓到的外來種,通常都會被安樂死,甚至有虐待的案例,而三重高中的老師收養他們,給無主的牠們一個重生的機會,並獲得妥善照顧,更讓同學了解尊重生命的實踐方法。其實,只要人對動物的態度轉變了,許多虐待動物的案子也許就可以消失;而教育就是可以根源的解決方法。當天出現的外來的爬蟲類動物有:蜥蜴(草原巨蜥、鬆獅蜥、綠鬣蜥)、守宮(豹紋壁虎)、青蛙(亞洲錦蛙)和蛇(球蟒)以及陸龜(蘇卡達陸龜和赫曼陸龜)。除了讓同學更認識爬蟲類動物外,也希望能讓各位更了解這些爬蟲動物的來源,並認清照顧動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當天當老師將陸龜帶給小朋友看的時後,也發生了有趣的小插曲:龜:(尾巴下滑出一顆黑黑的丸子)小朋友:啊啊啊!!!老師他大便了,矮額~~~老師: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呀,你也會啊?要養他的話,也要好好幫他清理大便,而且你就把它當作是發酵的葉子就好了呀~(老師默默地用手翻了一下那團黑丸,剝開黑丸中發酵的葉子給大家看)龜:(灑出"液體" + 滑出黑丸)小朋友:啊啊啊矮額~~~他噴尿了!(並且繼續解便)老師:....尿尿也很正常啊,而且其實這些大便還很「新鮮」,食物進到陸龜的肚子,通常沒有消化完全就直接排出,所以陸龜會再把它吃進去,讓腸胃再去消化喔。(接著小編就看著老師在大家一陣驚慌失措之際,面不改色地將混著尿的 一顆顆撿起來,並耐心地將尿擦乾淨)以上發生的小插曲,當下雖然蠻好笑的,但老師對動物的耐心與責任心小編非常佩服,老師有說,陸龜覺得環境讓牠感到安心時,就會很自然的排便,只不過,照顧動物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收容而來的牠們有不少身心問題而需要更細心的照養,感謝三重高中收容動物的這份承擔,也讓孩子了解飼養動物不是只有「新鮮感」,而最重要的是飼養牠們需要付出的責任。
別讓資本主義抹去我們對動物保有的善良之心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別讓資本主義抹去我們對動物保有的善良之心
資本主義可以是一種社會運作的制度或方式,私人透過資本雇佣勞工提供服務或是透過機器生產產品,並透過市場競爭而獲利。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就算符合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姑且不討論資本社會的好與壞,單就其與動物的關係討論的話,資本主義的運作的確造成許多動物福利的問題,而動物就是資本社會的勞工或是生產機器。在需要創造利潤,且生產的成本需要被壓低的前提下,動物作為勞工或是生產機器就會犧牲牠們的健康和自由,透過身體幫人類換取金錢,甚至利用完後就被丟棄。和原始的社會相比(如,原住民、工業時代之前),獵捕動物主要是為基本生存需求,而不是娛樂和賺錢。乳牛或是雞作為生產機器,生產牛奶和雞蛋。而大型工業化蛋場或是牧場,提供了現代化設備、標準化流程,使得雞和牛可以生產大量且便宜的雞蛋或是牛奶。但是在提高生產效能與規模的前提之下,往往就會使得動物失去自由,雞和牛都無法有足夠的空間活動,一旦動物無法再繼續生產,最後只能被送到屠宰場。其他諸如動物繁殖場,無論是提供給寵物店的配種狗,或是提供豬肉的狹欄的母豬,也成為了生產機器,連放產假的福利都沒有。海豚作為勞工 ,犧牲自由,為水族館表演、賺錢。圈養娛樂在國際上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同時也在旅行和旅遊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你看血色海灣,你就會了解在日本的#太地町,每年9月至3月期間,野生海豚都被趕到一個海灣,「最漂亮」的海豚被捕獲提供給世界各國的海洋公園,其餘的則被強迫窒息(過去是直接被砍殺)作為寵物食品出售,或是當地食用肉品。(*小編在2019年和同事去過太地町做海豚捕獵的空拍,因為受到國際撻伐,多數漁民已改使海豚強迫窒息)。想想若人做為勞工,處於如此嚴苛且不人道的勞動條件下,還能為捍衛自身權益而反抗或罷工,但是動物所受到的結構性暴力卻幾乎都處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如工廠、繁殖場、屠宰場,被系統隱藏起來;正因為他們無法說話、表達,也就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或許在目前的資本社會,有許多現象是結構性且難以馬上改變的,但是慶幸的是持續在進步的社會,將會越來越被重視動物作為勞工的權益,我們也已經有選擇動福蛋和動福奶的自由,支持這些食品,多少能彌補經濟動物還活著時一點點生存的品質,往後勢必還有更多動物福利的食品,願這些選擇都能成為你未來舉手之勞的餐桌上的日常。
外來種的動物福利:野生保育與動物福利間的平衡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外來種的動物福利:野生保育與動物福利間的平衡
管理外來物種,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預防」,阻擋能使外來種進入台灣的管道(例如:禁止販賣外來物種),而另外一種則是「移除」。林物局為生態保育的主管機關,遇到外來種的問題時,會需要移除外來種以保護本土生態。但是當數千隻甚至是數萬隻的動物生命將受到影響時,許多人開始想要了解外來種到底是如何移除的?過去關於移除,林務局並沒有公開相關人道移除方式但沒有訂定公開規則,只提及:「移除就是使用人工、機械、物理方式、化學方式或是生物防制」。以綠鬣蜥 的例子來說,過去因為沒有訂定人道移除的規則,媒體妖魔化外來物種的情況下,使許多移除案例演變成虐殺,像是把鞭炮放入綠鬣蜥口中活活炸死,還有用弓箭射穿綠鬣蜥等,這類案件卻因為綠鬣蜥既非保育類也不是人為飼養而無法可罰。2021年3月,動保團體與立委召開記者會,呼籲林局訂定移除外來種的相關規範。林物局 則在2021年9月釋出「外來入侵種綠鬣蜥移除指引」。根據林物局說法,過去曾使用麻醉方式或是冷凍方式使其致死,但因經費、人力和時間因素,難以有效移除外來動物。根據美國獸醫協會AVMA(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對於圈養爬蟲及兩棲動物的安樂死建議,過量的麻醉注射劑可以有效地對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實施安樂死,然而,當必須處理大量動物時,這些措施緩不濟急,於是在去年9月,林物局公布「人道處理 」的最新方式為「釘錘擊穿腦部」。人類口中的「入侵種」,多數不是動物主動入侵,而是飼養熱潮被輸入台灣,當這些動物被棄養、放生或不慎離家,進入非原生環境,將排擠原生物種生存,動物本能的佔領、掠食、雜交、寄生,或其本身寄生蟲帶來的感染風險等方式造成原生物種的死亡,破壞生態系統,甚至威脅人類健康,最終嘗到惡果的,還是我們自身。玄奘大學副教授翁梁源曾說過:為什麼人類的錯誤,要用動物生命償還?外來種問題是人為的,但許多生命卻因此受到折磨。除了政府應訂制嚴格的源頭管理,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如果有覺得在你覺得的巴西龜、鱷龜、黃金鼠、牛蛙、琵琶鼠魚、血鸚鵡、孔雀魚、美國螯蝦、白尾八哥、鸚鵡、刺蝟、雪貂、蜜袋鼯等很可愛時,請注意!這不代表我們就適合養牠們了。
終結皮草,時尚依然耀眼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終結皮草,時尚依然耀眼
因水貂養殖場率續爆發Covid-19,西方政府自2020年以來加強了禁止皮草生產的立法,使得皮草養殖逐漸退場。丹麥是歐洲出口最多水貂皮草的國家,因水貂場爆發的Covid-19疫情,2020秋天撲殺了多達 1,700 萬隻水貂,後來則是關閉了皮草貿易。去年,義大利 則通過預算法修正案,全國禁止皮草養殖,並補償農民300萬歐元(約新台幣9,300萬元),這波疫情也加速了荷蘭皮草養殖產業的退場進程,荷蘭政府將原訂2024年實施的貂皮養殖禁令提前至2021年發布。為了有效率的生產皮草,養殖場裡的毛皮動物(如:狐狸、貂、兔)一生都被關在狹窄的鐵籠,生活空間如此之小,給動物帶來嚴重的精神壓力,導致牠們彼此之間自殘和自相殘殺的事屢見不鮮。由於長時間被圈養在活動受限與環境惡劣的籠子裡,動物除了承受身體上的疾病,經常會表現出刻板行為,例如:拔毛、來回踱步。其實,西方國家在皮草養殖逐漸退場之前,皮草也因為動物福利 的問題與動保意識的提升,需求逐年在下降,時尚業許多知名品牌例如 GUCCI、Burberry、Chanel、 Armani等自2017年起宣布不使用皮草,就連英國女王也在2019年也發表了聲明,爾後所有為女王製作的新衣都將使用人造皮草,Prada集團則在同一年宣布2020年起禁用皮草,Elle雜誌更成為第一個不在內容或廣告提到皮草的時尚雜誌。只是,市場不分國界,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皮草進口國,雖然西方的皮草供應量正在下降,中國生產的皮草依然支撐著皮草產業的需求,台灣也仍然可以取得皮草服飾或配件。但是,皮草是人們真正「 需求(need)」之必要,或者只是時尚虛榮面「 慾望(desire)」的想要?拒絕購買皮草製品,並透過推動禁止販賣皮草,台灣也能為經濟動物的福利更往前一步。
那些可可教會我的事-生命沒有不同 好好愛牠
那些可可教會我的事-生命沒有不同
大猩猩可可(Koko)於1971年7月4日出生於舊金山動物園,1歲時被心理學教授潘妮博士發現牠的語言能力,開始學習猩猩式手語,潘妮博士則教牠美國式手語。1974年可可被移往加州史丹佛大學繼續學習,潘妮博士也在1976年成立大猩猩基金會(Gorilla Foundation,又稱KoKo基金會)。可可懂得1千多個手語單字,能透過手語與人類溝通,堪稱「全世界最聰明的大猩猩」,甚至兩度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其中有一張是可可的「自拍」,她模仿攝影師使用相機的動作,坐在鏡子前幫自己拍照的這張也成了經典的雜誌封面。1984年,研究人員發現了可可讓人驚喜的手勢,牠用兩隻手指畫過臉頰,比出鬍鬚的形狀,這是在告訴大家:我想要一隻貓當生日禮物。潘妮博士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有幾年的時間她一直唸故事給可可聽,而可可最愛聽的故事是《三隻小貓》和《穿長筒靴的貓》,即使有貓咪的布偶,也滿足不了可可。於是大家讓可可在一窩被棄養的小貓中挑選,可可選了一隻沒有尾巴的灰色小貓,並且像孩子抱布偶般將小貓抱在懷裡,還為貓兒取名叫「球球」。可可對球球極為疼愛,就像大猩猩對自己的寶寶一樣,常把球球抱在大腿,幫牠又搔又抓,把餐巾放在球球的頭上或身上,想為牠打扮。可可知道自己150公斤重的身材力氣有多大,抱著球球時總是輕柔和緩,被球球咬也不會還手,甘之如飴。潘妮博士問可可愛不愛小貓時,可可用手語回答:好軟,好貓。只可惜牠們相伴的幸福,在球球被可可收養的那年冬天止步。某日球球跑出了大猩猩的圍欄,到外面被車撞而過世,照顧可可的工作人員說,從可可用手語表達悲傷之意並且哭喊的行為中可看出,牠有多麼哀慟。《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了可可的故事,對於可可被問到要不要談談牠失去小貓的事,可可比的手勢是:哭哭。訓練員問可可:妳的小貓怎麼了?可可:貓睡覺。可可指著一隻長得像球球的貓咪的照片,用牠的大手比著:哭,傷心,皺眉。後來基金會人員為可可帶來了另外兩隻名為「口紅」和「小煙」的貓,可可的母性本能又重新被喚起,大猩猩和人類一樣,可藉由時間療癒傷痛,可可又開始照顧起小貓了。可可養過5隻小貓,大猩猩基金會曾出版《Koko的小貓》(Koko's Kitten)一書記錄這些故事,也成為通行全世界的兒童讀物。而關於可可的故事,還有一段感人的相遇。2001年,美國影星羅賓威廉斯應大猩猩基金會的邀請與可可(Koko)見面,他們簡直一見如故,潘妮博士說,「可可就像我們一樣,可以感覺到一個人的本性,牠立刻就被羅賓充滿愛心的人格特質所吸引。」,這次的會面,讓向來愛動物、重視動保的羅賓印象深刻且難忘,他也因此接受基金會榮譽主席一職,為建立茂宜島猩猩保護區(Maui Ape Preserve)盡一份心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I_QvEXDv0&t=2s)羅賓威廉斯總是透過表演療癒人心,無論是歡樂或勵志都能讓人感到溫暖,然而他卻長年受疾病所苦,最終在2014年8月11日於加州提布隆住處自殺身亡,得年63歲。考慮了很久,潘妮博士決定告訴可可:我們失去了一位親愛的朋友,羅賓威廉斯。可可看起來很安靜,像在沉思,牠聽著帕特森與同事緬懷羅賓的往事,比了兩個字「女人」和「哭哭」,牠低下頭,嘴唇顫抖著,一整天都變得很鬱悶,顯得非常哀傷,可可再一次經歷了生離死別。潘妮博士表示,動物本來就會自創手語,會用手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可可會手語、跟人類有很好的互動,甚至能清楚表達出對整個環境、氣候變遷、人類對森林開發的擔憂,牠跟大地融在一體,代表大多數動物對人類行為的擔憂,希望人類得到啟示,趕快來保護地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jqLBQVdy0)可可在2018年一次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46歲,基金會發聲明表示雖然遺憾,但已經比她的野生同類(平均壽命30~40歲)活得久。在動物園出生的可可,一生為人類的科學研究貢獻良多,牠學會超過1,000個手語辭彙和2,000個英語口語單詞,並且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你也可以稱牠是實驗動物,但與其說是實驗或研究,其實更像人類在向可可學習,知道動物有感知且真誠,進而學習怎麼尊重動物,了解生命沒有不同,同理且珍惜不同物種的生命,與動物和平共處。
拉小提琴也可以動物友善 好好愛牠
拉小提琴也可以動物友善
給我來一把素的小提琴!你知道小提琴其實不是Vegan產品嗎?小編看到新聞之前是真的不知道一把小提琴身上居然有這麼多動物成分,雖然看似跟動物性產品沾不上邊,但傳統小提琴一般以馬毛和動物骸骨等製造,且製琴過程中,用來製作琴的琴弦、琴弓、粘合劑等都需要用到動物成分,而且在早期這些使用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來自愛爾蘭的奧杜布拉伊德(Padraig O'Dubhlaoidh)是一位擁有40年製琴經驗的製琴師。多年前有一位客人請求他製作不含動物材料的小提琴。以前的他抱著守舊的心態,同時也認為沒有人會想要用這樣一把純素的小提琴演奏。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想法逐漸改變,趁新冠疫情封城期間,他決定動手製作首部純素小提琴。這把純素的小提琴以染黑的蒸梨製成邊飾,用野生漿果上色,用來黏合木板的黏合劑是最難的部分了,製琴師最頭痛的莫過於挑選替代皮膠的成分。一直以來,粘合劑都是使用動物皮裡的膠原蛋白,皮膠其實主要的成分是動物皮裡的膠原蛋白,由於其化學特性使得皮膠一直是用來黏合木板製琴的首選(或甚至是唯一選擇),但經過一連串的研究總算是以當地的野生漿果、山泉水為原料,製造出足以取代皮膠的全新膠料,且據他本人的說法,這種新開發的膠還能讓小提琴有更好的聲學效果,雖然製作過程很困難,找替代品的過程也面對了不少失敗,但該純素小提琴主體已在當地純素協會(Vegan Society)註冊商標。這把純素小提琴要價8,000英鎊,折合台幣約30萬多,製琴師自豪地表示,沒有任何動物在這把琴的製作過程中受傷,雖然短時間內應該無法普及,但是至少音樂圈也朝動物友善跨出了一大步,純素小提琴價格尚不親民,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投入這個產業,奧杜利希望純素小提琴日後真的可以步入主流,他也在這個產業看見了商機,開了專門製作純素小提琴的工作室,也希望純素趨勢會逐漸出現在各個產業中,社會各界都可以越來越友善動物。
母愛不分物種-願你的感動化為行動 好好愛牠
母愛不分物種-願你的感動化為行動
每個人的童年時光,有著許多遊玩的記憶,其中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立場不同,做出的行為也有所差別,如果你是老鷹,會想盡辦法抓到最多的小雞數量,以獲取勝利;如果你當母雞,會竭盡所能保獲身後的小雞。現實生活中,自然界的老鷹只取需要的食物以溫飽自身及餵養下一代,不會漫無目的的掠奪,而母雞是隨時隨地在保護牠的孩子們。記得小時候回外婆家,外婆家裡有養雞,有的時候會看見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田間散步覓食,當有人靠近,母雞就會發出聲響,展翅作勢要防衛,保護著小雞。網路上也有一段影片,影片中的一隻烏鴉闖入雞舍偷襲,母雞發現後為了保護小雞們,持續不斷地攻擊烏鴉,烏鴉一度不堪負荷倒掛在網子上,直到公雞趕往現場,烏鴉才逃過一劫。(https://youtu.be/fPzBuMii0ic)還有一則影片來自印度,一場突然降下的大雨,讓一隻母雞在雨中張開雙翅成為小雞們的保護傘,直到大雨停歇。母雞寧願被淋成「落湯雞」,也要顧好牠的孩子們。母愛不分物種,讓母雞無懼外來的威脅,勇敢抵抗,無論牠今日被人類當作肉雞或蛋雞,只要牠孵了小雞,就會出於本能守護到底。可惜在這世界上的雞,大多被當成了食物,或者只是人們取得食物的手段(例如雞蛋),如果,雞也被當作寵物看待的話,牠絕對會是一個貼心的伙伴。有英國慈善機構「平等藝術」(Equal Arts)就發起「母雞力量計畫」(HenPower project),讓退休老人飼養母雞當寵物,長輩不僅藉此調劑身心,也找到同好,不少人還會帶著雞上美容院,邊燙頭髮邊聊天,老人家的腳上就坐著一隻母雞,各自分享養雞的心得。另外,也有另一個機構專門為退役後的蛋雞找認養家庭的非營利組織—英國蛋雞福利基金會(British Hen Welfare Trust,BHWT),成立17年來已幫助超過86萬隻母雞重獲新生,讓這些努力大半輩子下蛋的母雞,可以免去被宰殺的命運,安享天年。母親節即將到來,你或許會買上一盒蛋糕慰勞母親大人或孩子的媽。在台灣,大多數的雞蛋仍然來自於一生囚困在籠飼的雞,有更多剛出生的小公雞,因為沒有利用價值而送上絞盤做成絞肉或飼料。生命,沒有不同,吃著各類蛋製品的同時,如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想:1. 感謝蛋雞辛苦,感恩肉雞的付出,珍惜食物不浪費2. 減少蛋使用,減少蛋雞數量;減少肉食用,減少經濟動物數量3. 如果一定需要雞蛋,也選用平飼或放牧的雞蛋4. 最好的方式,是食用無蛋料理,以植物性蛋白質攝取方式還是可以兼顧營養5. 更棒的是購買無蛋卻一樣精緻美味的母親節蛋糕喔如果母雞的故事讓你有所感動,也願你的感動能化為行動,多嘗試沒有蛋的食物,減少蛋雞數量,在台灣,無蛋無肉的蔬食料理很容易取得,營養同樣均衡,讓我們一起響應無蛋食物,把小雞還給母雞,創造真正動物友善的環境。
好好愛牠在忠孝國中-走過動物的生命歷程 好好愛牠
好好愛牠在忠孝國中-走過動物的生命歷程
“謝謝您帶來的精采報告,由於這次內容的洗刷,再次顛覆了我的想法及印象,也感謝您用心地以圖片,數值,來讓我們一目瞭然,對動物有更具體的認識與瞭解。”“謝謝她們來講有關於愛護動物的議題,讓我更加瞭解到愛護動物有很多種方法,不只只有不要欺負它,領養代替購買等等,還有很多種方法來愛護它們”這是6月7日對台北忠孝國中7年級的兩個班級各上一堂動保教育課程,部分同學在課後給予的回饋,早在3月時,好好愛牠就已和學校老師敲定實體課程,因為疫情的關係,校方決定改以視訊授課,不到1小時的一堂課,能夠分享的實在有限,於是我們聚焦在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及展演動物的議題,希望國中生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動物友善。一開始我們用了一個開放式問題讓同學簡單作答:怎麼樣可以做到動物友善?同學的回答大多是針對犬貓、流浪動物及寵物的友善,也有同學想到”不要建造太多的動物園”或者不要打擾野生動物等。我們談的動物友善或保護,是指哪個牠?進一步思考對於動物友善的理解,同學的認知大多是以毛小孩與貓咪為主等的寵物,或者是被培訓作為導盲犬或緝毒犬等的工作犬,抑或者是台灣黑熊或石虎等野生的保育類動物等。接著我們帶出了課程的主題:動物友善,誰說了算?誰決定牠的生死?經濟動物的處境沒有特別談每天被屠宰用來食用的動物數量有多龐大,我們舉了兩個國外真實案例,來看看經濟動物在人們心中既定印象與現實的衝擊,也讓同學反思,牠的生死誰決定。案例1 100天後再也不見的豬這是日本一位飼主把小豬養100天後吃掉的事件,並且每日將照顧小豬的影片放在分享平台,至今每支影片的觀看數在幾萬次和幾十萬次不等,而第100天把小豬送去屠宰後拿回家吃的影片,點閱數則高達近400萬。上到這裡我們問了同學第2題:如果是你,你會把小豬吃掉嗎?兩個班的同學反應差不多,回答最多的是「不會」,次多的是「我不知道」,只有少數人說「會」,第2個班級只有1個同學回答會把小豬吃掉,抽問回答「不會」的同學,原因很簡單:捨不得。案例2 pigcasso這是發生在南非開普敦附近一家屠宰場,義工喬安妮(Joanne Lefson)收養了一隻原本要被殺來吃的豬,而喬安妮無意間發現牠對繪畫很有興趣,因此叫牠取名為豬卡索(Pigcasso),並且在喬安妮的幫助之下,豬卡索走上繪畫的路,開啟了牠不平凡的一生,牠賣出最貴的一幅畫,價值20萬英鎊,合台幣74萬,然而,不是所有的豬都有幸能遇到懂她的喬安妮。實驗動物的處境這常常是還來不及讓大家看見,就在實驗室走到生命結尾的沈默的一群,在台灣每年被用來實驗的動物,比寵物(犬貓有298萬隻)和流浪動物(17萬多隻)總量加起來還多,2020年的實驗動物超過332萬。我們分享國外有名的The Nature of Love「愛的本質」小猴子實驗:我想要的不只食物而已,以及兔露真相 的Save Ralph動畫,來告訴同學過去實驗動物的貢獻,以及現在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實驗動物數量的增加。展演動物的處境一隻海豚的表演,背後有多少海豚天倫夢碎的事實,法國已立法,將自2026年起全面禁止海豚和虎鯨表演。春天農場的虐馬事件,六福村與頑皮世界的長頸鹿,又是受了什麼待遇而因疾病或意外而過世?圈養的海豚、虎鯨、長頸鹿和大象等,壽命往往比在自然環境生長的牠們還要短。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不僅要看業者是否確實遵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在2002年提出動物福利指導方針,以動物的五大自由作為評估動物福利的標準之外,也讓我們問問自己,動物們為了一場我們想看的表演,付出了多少代價?動物應有的五大自由分別為:免於饑渴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身體不適的自由、免於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以及表現自然行為之自由。這五大自由不止對展演動物,人類對所有的動物其實都應該這麼做,課程尾聲,我們和同學分享印度國父甘地曾說過的一段話:一個國家的偉大與文明道德進步的程度,就看他如何對待動物。The moral progress of a nation and its greatness should be judged by the way it treats its animals.最後,我們總結了協會提倡的一件好事愛動物,並請同學讓同學們選取願意做的動物友善行動,即願意身體力行的有哪些:少肉多菜植物奶代替牛奶選擇人道飼養雞蛋不買皮草/皮革製品選擇無動物實驗用品不買有動物實驗的保健食品支持禁止動物實驗倡議不看鯨豚表演不玩夜市遊戲只為了得到動物兩班同學的選擇雖不盡相同,但在實驗動物與展演動物的行動大多有正面的支持,而「支持禁止動物實驗倡議」更獲得8成以上的選擇。雖然對於少肉多菜、植物奶代替牛奶、選擇人道飼養雞蛋等還沒有太大迴響,但相信日後還有機會和同學分享更多動物的處境,本次課程讓同學認識實驗動物並且願意進一步行動,也是我們最大的感動。在此歡迎其他學校或教學單位申請動保課程,讓好好愛牠和你分享更多動物的事喔!好好愛牠動物友善課程,前進校園報名中:https://forms.gle/5SZRE8tNj3U8BFW57814線上動保教育課程民眾場開放報名中:https://forms.gle/1WgkA3vC1dZEundq5
我想要的不只食物而已 好好愛牠
我想要的不只食物而已
子女有多麼渴望父母的愛?你知道為什麼毛毯、方巾等柔軟的物品對小孩有安定心神的作用?親吻孩子、擁抱家人、安慰好麻吉,這些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舉動,其實是經過一場場心理學革命,多次反覆的動物實驗而來。在20世紀初,親子之間的感情是受到「專家」反對的,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一個理論,他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對食物的需求,因此母親只需要提供寶寶足夠的食物即可,不能和孩子過於親密,過度依賴會養成孩子要求過多而難以獨立,有醫生甚至相信那會散播疾病。華生的理論不但主導美國父母育兒方式,也影響了西方國家,美國孕婦在產後立即斷奶,讓孩子獨立一人睡在房裡,避免和孩子親密接觸,不與孩子太親近,孩子哭也不予理會,藉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哈里哈洛對華生理論提出質疑,他用彌猴做了一系列實驗,這項名為「愛的本質」(The Nature of Love)的動物實驗,將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帶離母親身邊,想了解在被剝奪母愛並且被安排隔離群體的情況下,小猴子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研究結果於1958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至今被引用的次數多達4,353次,這篇研究主要的發現是:愛源自於接觸,而非食物。哈洛小猴子和兩個假的母猴關在一起,「絨布母猴」用絨布製成,提供溫暖但不提供食物;「鐡絲母猴」用鐵絲作成,冰冷生硬但有一個裝滿牛奶的奶瓶。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的小猴子都會找「絨布母猴」,只有肚子餓了會跑去「鐡絲母猴」那裡喝奶,但只要吃喝,就會立刻回到「絨布母猴」身邊。 有的小猴甚至只把頭探到掛在「鐡絲母猴」的奶瓶,身體還是掛在絨布母猴身上,哈洛還設計了嚇人的裝置,小猴子原本在箱子裡靜靜地玩耍,看到會左右晃動的裝置,小猴子驚嚇尖叫地立刻奔跑到絨布母猴身上一把抱住,還不時回頭看這個嚇人的裝置,等到過一段時間,小猴子發現這裝置不是那麼恐怖時,便不再那麼害怕。如果把絨布母猴拿走,只透過一個小方框可看到絨布母猴的臉,小猴子出現極度不安的現象,牠們會發抖、搖擺、尖叫以及吃手指,不時望著絨布母猴的臉,而這些在缺少玩伴或母親之下成長的猴子,較易恐懼,或較易攻擊別的猴子或人類。哈洛進一步指出,人類無法只靠奶水長大,孩子對愛的需求並非源自於對食物的需求,舒適與柔軟的接觸性關懷,讓孩子有安全感,也正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這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只是餵飽孩子,滿足他們生理需求的層次,要讓孩子健康成長,還要有觸覺的關懷,尤其是肌膚接觸,讓新生兒得到生理上的滿足,體驗愉快、安全的感覺,感受到親情的存在,才是孩子心智健康發展重要的事情。儘管哈洛的實驗有一些重大貢獻,他的實驗還是備受爭議,不顧及動物福利。例如他在絨布母猴身上設計機關,會對幼猴突然間噴出冰冷水柱、鐵釘,把猴子吹得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杆,並且不停尖叫。但這些攻擊並沒有讓小猴子離開,等到傷害消失,小猴子又會爬回到布媽媽身上。科學家解釋,依戀仍是孩子最強大的需求。哈洛另外讓人批評的實驗還有以下幾個:1. 社交孤立:將初生的猴子孤獨地在隔絕的籠裏生活六個月後,這些猴子嚴重將缺乏社交能力。若將在正常社交環境下長大的猴子,孤立六個月,回到正常的生活情境之後,他們只能夠復原部分的社交能力。2. 絕望之井:把猴子頭朝下在黑屋子吊了兩年。猴子後來出現了嚴重的、持久的、抑鬱性的精神病理學行為。3. 面具實驗:哈洛猜測臉是愛的另外一個變數。哈洛把初生的猴子與一個臉部沒有任何特徵的絨布代母關在一起。猴子愛上了無臉代母。但當逼真的猴面具安裝在絨布代母臉上後,猴子變得害怕絨布代母。4. 母愛喪失:缺乏母愛的猴子長大後,不知怎麼與公猴交配,即使被迫生出小猴,也無法照顧寶寶,牠們有的對幼猴置之不理,更嚴重的還會傷害幼猴。5. 恐怖隧道:哈洛做了一個平常體溫是37℃但可以急速的降至2℃的絨布代母,使初生的猴子因為代母體溫的突然冰寒而嚴重精神錯亂。儘管哈洛實驗在當時有著重大成果,但這些實驗對猴子來說實在太殘忍,然而,也有一派認為正因為有這些實驗,才顯示出親情的重要,甚至拯救了一整個世代。我們感念這些被用作實驗的猴子的貢獻,然而,要了解母愛對孩子的影響並非只能透過動物實驗。哥倫比亞波哥大市的袋鼠基金會兒科專家Nathalie 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對441名嬰兒展開20年追踪調查,其中228名嬰兒接受了袋鼠式護理,213名嬰兒沒有。研究人員發現,接受過袋鼠式護理的嬰兒,長大後出現多動症、攻擊性行為的風險更低。好好愛牠不否認動物實驗在現今某些發展或用途如疫苗的研發有其存在的急迫性,但我們主張當可以有無動物實驗的時候,尤其是日常用品、清潔用品、美粧品或食品,不做動物實驗的選擇,應該要成為首選甚至是唯一選擇。參考來源:1. Harlow, H. F.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 673-85.2. Harlow's Studies on Dependency in Monkeyshttps://youtu.be/OrNBEhzjg8I3. 科學證明:肌膚接觸「抱抱荷爾蒙」是寶寶大腦發育的催化劑https://mamaclub.com/learn/科學證明:肌膚接觸「抱抱荷爾蒙」是寶寶大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