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頭鼠海豚的存亡了解流刺網如何造成生態危機
2022.08.06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好好愛牠編輯部

小頭鼠海豚 又稱為Vaquita(意思為西班牙語的小牛),其棲息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海灣,牠們臉上帶有漂亮的黑色的眼圈及唇線,因此也被稱為海中熊貓。不過,因為墨西哥灣流刺網 氾濫,根據當地保育團體估計,其數量只剩下不到20隻。
小頭鼠海豚的棲息地其實非常乾淨且少有開發,主要使其瀕臨滅絕的原因為流刺網氾濫。2009年期間,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香港) 對於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魚鰾(也就是花膠)的需求迅速成長,因此助長了墨西哥灣的流刺網漁業。流刺網的結構有如圍牆漂浮於海中,長度可以公里計算;因網子透明且細,經常容易誤捕魚類以外的鯨豚、海龜甚至是海鳥。
由於使用刺網捕撈石首魚的漁業與Vaquita 的棲息地重疊,多數的Vaquita也因此遭到流刺網誤捕而死亡。儘管在2015年,墨西哥政府已宣布流刺網為非法漁業,並下了對流刺網的禁令,Vaquita的數量已少於100隻。而現實中即時墨西哥政府以禁止流刺網,但由於魚鰾獲利龐大,漁民仍持續著非法的漁業,走私魚鰾到中國。違法者寧願違反法律,且被判處兩或三週的監禁或是罰款,因為光是一個石首魚魚鏢的獲利就高達1.5萬美元,而平均墨西哥漁民約賺大約2000~3000美元。 Vaquita自2009年從約250隻的數量以每年減少50%的數量在驟降,到了2018年估計僅存不到20隻。而除了加灣鼠海豚外,加灣石守魚同樣也瀕臨滅絕。
流刺網與台灣海域生態
雖然比起中國和香港,台灣較沒有魚鰾的需求,但是流刺網仍繼續危害著台灣的海洋生態。根據統計,台灣東海岸每年因流刺網誤捕的鯨豚數量高達3000隻,而瑞氏海豚及弗氏海豚佔誤捕的最大宗。而台灣西部沿海也是刺網作業頻繁,同時也和台灣特有亞種鯨豚台灣白海豚的棲地高度重疊,被鯨豚保育專家列為台灣白海豚的五大威脅之一。
支持妥善管理的永續漁業
除了政府目前有做的刺網實名制以及刺網收購避免其對海洋的破壞,我們也可以透過支持永續漁業的產品,來避免吃到使用刺網漁法的漁業。台灣目前已有代表永續海鮮的本地標章「漁道ProFisher」提供大眾關於,擁有管理良好的漁業的指標,或是尋找有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ASC)的標章,來確保買到的海鮮有經過管理,從餐桌上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小頭鼠海豚的棲息地其實非常乾淨且少有開發,主要使其瀕臨滅絕的原因為流刺網氾濫。2009年期間,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香港) 對於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魚鰾(也就是花膠)的需求迅速成長,因此助長了墨西哥灣的流刺網漁業。流刺網的結構有如圍牆漂浮於海中,長度可以公里計算;因網子透明且細,經常容易誤捕魚類以外的鯨豚、海龜甚至是海鳥。
由於使用刺網捕撈石首魚的漁業與Vaquita 的棲息地重疊,多數的Vaquita也因此遭到流刺網誤捕而死亡。儘管在2015年,墨西哥政府已宣布流刺網為非法漁業,並下了對流刺網的禁令,Vaquita的數量已少於100隻。而現實中即時墨西哥政府以禁止流刺網,但由於魚鰾獲利龐大,漁民仍持續著非法的漁業,走私魚鰾到中國。違法者寧願違反法律,且被判處兩或三週的監禁或是罰款,因為光是一個石首魚魚鏢的獲利就高達1.5萬美元,而平均墨西哥漁民約賺大約2000~3000美元。 Vaquita自2009年從約250隻的數量以每年減少50%的數量在驟降,到了2018年估計僅存不到20隻。而除了加灣鼠海豚外,加灣石守魚同樣也瀕臨滅絕。
流刺網與台灣海域生態
雖然比起中國和香港,台灣較沒有魚鰾的需求,但是流刺網仍繼續危害著台灣的海洋生態。根據統計,台灣東海岸每年因流刺網誤捕的鯨豚數量高達3000隻,而瑞氏海豚及弗氏海豚佔誤捕的最大宗。而台灣西部沿海也是刺網作業頻繁,同時也和台灣特有亞種鯨豚台灣白海豚的棲地高度重疊,被鯨豚保育專家列為台灣白海豚的五大威脅之一。
支持妥善管理的永續漁業
除了政府目前有做的刺網實名制以及刺網收購避免其對海洋的破壞,我們也可以透過支持永續漁業的產品,來避免吃到使用刺網漁法的漁業。台灣目前已有代表永續海鮮的本地標章「漁道ProFisher」提供大眾關於,擁有管理良好的漁業的指標,或是尋找有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ASC)的標章,來確保買到的海鮮有經過管理,從餐桌上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推薦文章

【連假返鄉吃肉粽?先等等,這「一口」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好好愛牠

經濟動物
2025.07.12
【連假返鄉吃肉粽?先等等,這「一口」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世界動物權日」(National Animal Rights Day),而今年的動物權日恰逢端午佳節。當我們與家人團圓、品嚐粽子、共享美味時,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成就了餐桌上美味肉製品的牠們,有生之年是否有在基本動物福利下受到良好的照顧?當我們品嚐粽子裡的豬肉時,可曾想過牠們的飼養環境?許多豬隻可能是在擁擠的畜舍中成長,而在屠宰前,必須經歷一連串長途運輸、驅趕與活體拍賣的虐待與折磨。一顆鹹蛋黃,背後連結著蛋鴨的養殖方式。有些蛋鴨的喙部可能沒有在出生24小時被剪短,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而全省還有八成的母雞活在狹小的格子籠裡。食品如軟糖、棉花糖等,也有使用動物性成分,像是明膠(豬皮)。這些動物的苦難,正是「API保護指數」試圖改善的現狀。API(Animal Protection Index)是一項針對各國動物保護法律與實行程度的國際性評比工具,其評估核心包含:1. 認可動物的感知能力 -法律明文承認動物具感知、會感受痛 -禁止如生煮活剝、對動物實驗時沒有給予止痛措施等不應有的痛苦2. 動物福利立法 -涵蓋經濟動物、圈養動物、伴侶動物、工作與展演動物、實驗用動物與野生動物 -不只法條要保障動物,禁止有人因故意虐待或疏忽導致動物受苦,更要能確實執行3. 採納國際動物福利標準 -如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標準 -支持全球動物福利協議(UDAW)4. 建立有效的治理機構 -是否有專責的政府單位和足夠的預算 -政策是否能有效執行,違規是否有懲罰對比API指數,台灣雖有《動物保護法》,卻未明文承認動物有感知能力,對於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的福利把關和落實機制,要與國際接軌仍有努力空間。好好愛牠協會致力於為弱勢動物發聲,從推廣動物友善行動,到幫助挺過實驗的兔子找到家,我們相信:「願意改變,來自於同理動物的處境。」連假出國或許會就近到日本觀光,也請不要忘記,日本至今仍在商業獵捕虐殺長須鯨,鯨魚被用附有手榴彈的魚叉射擊,在痛苦中死去,拖上船肢解冷凍,只為滿足非必要且極其少數的鯨肉需求。這些殘酷,與文化無關,與選擇有關。我們可以選擇:不支持鯨肉、不消費鯨肉製品」。
2025.1.10【動團聯合說明記者會新聞稿】 好好愛牠倡議組

野生動物
2025.01.10
2025.1.10【動團聯合說明記者會新聞稿】
譴責不實謠言 回歸理性討論公共政策支持農業部「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名單」 近日網路謠傳動保司「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相關不實資訊,及刻意汙衊動團的言論,台灣愛鼠協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好好愛牠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及台灣動物共生聯盟於1/10(五)假立法院召開說明記者會。 本次記者會動團的主要訴求是澄清目前網路上不實言論所造成部分飼主的恐慌及說明支持動保司依據動保法第八條進行公告之禁止飼養、輸入名單。並舉例說明動保團體經常接獲民眾檢舉異寵不當飼養的情形,以凸顯目前因法源、行政量能以及飼主知識皆不足下,造成許多異寵長期飽受身心折磨,爾後再產生棄養、外來種溢出浪費公帑等情形。記者會上亦提出異寵貿易管制為國際趨勢,歐盟甚至已從「黑名單」轉向推廣「白名單」以更有效的管制並減輕執法機構的負擔。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比利時在實施「白名單」並結合社會監控後,並未出現「市場地下化」顯著增加之情形。 一、拒絕利益團體打烏賊戰混淆視聽 關於網路跨大不實的謠言三大點:(一)「農業部會將未申報的禁養動物沒入收容所安樂死」、(二)「動團提出因蛇年飼養風潮而要禁養蛇類」及(三)「非犬貓動物全面禁養」,以上內容於農業部於1/3(五)召開「修正『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的研商會議中皆未討論!這三點造謠論述顯示有心人士刻意製造誇大不實言論,只為引起民眾恐慌及對動團的誤解,導致無法理性討論公共政策。我們呼籲民眾,在關心動物議題時,應冷靜判斷,拒絕被利益團體的烏賊戰所混淆視聽。 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指出:「根據農業部評估,可能會流通全台寵物市場的動物將達1,565種。動保團體支持農業部依動保法第八條進行公告之飼養、輸入名單,乃因目前動保法對非犬貓寵物管理的法源依據尚不足,行政量能亦未充足管理上千種的動物。若要能確保每隻進入家庭的動物都受到完善的法律保護與政策照顧,勢必要從源頭管理並總量管制。」 扣除這批禁止飼養輸入動物,仍高達數百種的異域寵物是未受管制,農業部於7日也指出,基於行政量能的允許,未來依物種特性陸續將以黑名單(禁止飼養)、灰名單(符合條件下可飼養)及白名單(一般飼主管理)進行管理,名單的物種未來可視情況滾動式調整。 農業部研擬的「公告之禁止飼養輸入或輸出名單」,是經過兩年的專案研究蒐集國際管理規範,亦廣泛徵集獸醫學、生物學、生態、動物福利、相關業者及動保團體等領域之專家意見,經辦理39場次專家訪談及10次以上專家會議,充分討論後凝聚各界共識所彙整出哺乳類、爬蟲類及鳥類之物種飼養風險評估標準:A–公共安全(具毒性)、B–公共安全(對飼養者及第三人造成傷害之風險)、C–動物福利,是具有科學基礎之機制所擬訂出的名單。名單上物種是有飼養風險之動物才列入,所以不是全面禁養非犬貓動物,而上述措施應已是考慮各方利害關係人需求後,所能獲得之最大公約數。 好好愛牠協會理事長蔡雅芬表示:「外來種管理政策並非一昧地禁輸禁養,而是透過全方面的評估,制定了包含黑、白、灰名單在內的多層次管理方式。台灣目前引入的黑、白、灰名單制度,不僅符合國際趨勢,更展現了以科學與理性為依據的政策方向,有機會為未來的動物管理與生態保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台灣動物共生聯盟表示:「肯定動保司加強擴大管制異寵飼養、未來應健全原則禁止例外開放把關、更要強化輸出入、繁殖、買賣等源頭管制。現行相關法規不管「野生動物保育法」、「營利性野生動物飼養繁殖買賣加工管理辦法」等,在定義、飼養、買賣等禁止與限制都規範非常清楚,今動保司依權責依法研擬『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合情合理。」二、外來種動物的不當飼養與輸入慘況 多家動保團體經常接獲民眾檢舉異寵不當飼養,顯示目前因法源、行政量能以及飼主知識皆不足造成許多異寵長期飽受身心折磨。以民眾常態性檢舉的寵物展來說,經常可見業者將兩棲爬蟲類動物裝在赤裸、狹小的盒裝販售,再搭配抽獎隨機送動物,且業者並未向民眾充分說明動物的需求或其自然習性,此販售模式充分曝露了動物被商品化且無法保障其動物福利。更離譜的是,有些動物甚至是透過宅配方式運送,在漫長運輸過程中,因為缺乏適當的照顧,導致脫水、窒息甚至死亡。這種不人道的配送模式不僅無法保障動物的生命安全,還使牠們承受極大的痛苦,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我們經常接獲民眾檢舉,卻因為法規不足、飼主、業者難以溝通等問題而無能為力,無法幫助這些被飼養在惡劣環境的野生動物。牠們原本是自由自在生活在大自然裡,卻成為了消費文化的犧牲品,非常不人道。」 除了兩棲爬蟲動物的動物福利最被忽視,民眾經常檢舉不當飼養的異寵還包括,狐獴、土撥鼠、水豚、鸚鵡和龍貓等。許多飼主無法滿足這些高需求的野生動物基本自然習性,包括挖掘、游水、群居、飛行、適合的溫濕度、足夠的活動空間等,而造成動物出現行為異常、自殘等情形。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以近年在台灣異寵市場受到關注的狐獴為例:牠們天性群居,無法單獨飼養,且需要足夠的泥土空間供其挖掘,以滿足天性需求。一般家庭通常難以提供適合狐獴的生活條件,強行飼養只會讓牠們承受巨大的壓力,因此狐獴並不適合成為寵物。」 民眾飼養野生動物為寵物,除了動物福利問題,更讓台灣長期陷入動物入侵生態的挑戰,對生態環境與公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前天(8日),恆春南門水溝內就出現一條長達一公尺的鱷魚。這樣的事件在近年來已屢見不鮮,鱷魚極可能是因非法進口後遭到棄養或逃逸,最終進入野外,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同時對居民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此外,綠鬣蜥還有新竹縣傳出的亞洲水龍等知名外來物種的繁殖與擴散,對台灣本土物種及農業環境帶來沉重負擔。以綠鬣蜥為例,因被視為寵物而大量進口,但因棄養問題,已在全台多地迅速繁殖,甚至蔓延至城市與公園,對原生生態系統造成威脅。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王唯治指出:「支持禁止輸入飼養上俱公共安全及動物福利高風險的動物,不是因為討厭或排擠牠們,而是希望防止更多生命的痛苦。多元化飼養全球異寵的社會,並不等於友善動物的社會,反而容易落入商人利用可愛動物營利的陷阱,忽視背後層層的動物剝削問題。」三、野生動物貿易管制為國際趨勢 此次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名單屬於「黑名單」(negative list)的管理方式,而歐盟針對外來入侵物種實施了嚴格的黑名單制度之餘,目前正積極推動「白名單」(positive list)。 2022年,歐盟議會對規範異域寵物交易展現積極承諾,致力於透過全歐盟範圍內的「白名單」來改善對外來寵物交易的規範,該決議顯示出歐盟對於提升動物福利、減少非法交易及保護公共健康和生態系統的高度重視。 歐盟從「黑名單」轉向推廣「白名單」,主要是因為全球估計有約5,488種哺乳動物,負面表列是被動的政策工具,需要持續依物種對人類與動物健康及環境構成威脅時進行更新,這會為飼養者、公眾以及執法人員帶來混淆,增加管理難度。「白名單」代表了一種更易管理、更合比例且更有效的監管程序,並減輕了執法機構的官僚負擔。 比利時是第一個實施「白名單」的歐洲國家,於2009年正式實施該政策並結合社會監控,有效地規範了國內非法銷售和飼養動物的數量。值得注意的是,根據Eurogroupforanimals的研究報告指出,「白名單」對非法飼養或銷售的外來哺乳動物的沒收和救援行動偶有發生,並未增加「地下化」之情形。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台灣代表長林婷憶:「從許多的國際研究資料顯示,即使多個國家推出黑名單,異寵貿易仍是一團亂,更沒有辦法保護這些動物的福祉,甚至造成許多動物枉死。PETA反對圈養、買賣野生動物,支持台灣政府應逐步加強管制禁止飼養這些高需求的野生動物,才是更人道以及符合國際趨勢的政策。」 另外,同屬於亞洲國家的新加坡則採取高強度規範飼養異寵,如蛇類、綠鬣蜥、蠑螈、刺蝟等都禁止飼養。其政府網站明確指出,禁止民眾飼養野生動物的四大理由為(一)防止外來物種入侵以保護生態、(二)動物福利:一般家庭無法滿足野生動物的高生活需求,可能無意中造成動物受虐、(三)公共健康與安全:野生動物可能攜帶傳染病(如狂犬病、沙門氏菌感染等)以及某些野生動物具有攻擊性或毒性,可能對飼主或鄰居構成威脅、(四)履行CITES合約:新加坡是CITIES締約國,禁止或限制交易和飼養受保護的野生物種。 這次農業部公布的禁止飼養輸入名單,就是將台灣寵物管理走向制度化、國際化的起步,不是終結。 動物保護的核心使命,是希望所有動物都能保有其主體性並免於人為的痛苦,擁有尊嚴的生活。我們理解政策的推行可能需要調整與溝通,但我們支持透過目前飼養風險評估標準所篩選出的禁止飼養名單是為動物福祉邁出的正確一步。我們也誠摯地邀請社會各界,與我們一同推動生命教育,讓每一條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案例說明:外來種的不當飼養與輸入慘況長尾絨鼠(龍貓):不適合的氣候與長壽飼養挑戰龍貓需要低溫(攝氏12-20度)乾燥的環境,台灣的亞熱帶高濕高溫氣候無法滿足其需求。牠們壽命可達10至20年,但在不當飼養下壽命往往不足5年。這反映了不適當環境對牠們健康與福祉的傷害。土撥鼠:群居需求與公共健康威脅土撥鼠需要地底穴居和群居支持,但在台灣的飼養環境中,牠們的需求常被忽視。此外,國外已有數起土撥鼠攜帶病菌傳播人類,如2003年美國發生土撥鼠傳播猴痘病毒的案例,凸顯其公共健康風險。水豚:水域與社交環境的缺乏水豚需要充足的水源與群體生活環境,但台灣飼養案例中常缺乏這些基本條件,導致健康和行為問題頻發。守宮與其他動物:商品化與不負責的後果守宮等小型動物以盲盒形式販售,完全忽視牠們的福祉與消費者的飼養能力。運輸中的高死亡率更凸顯了動物商品化的悲劇。寵物展經常可見兩棲爬行類動物以盒裝販售,再搭配抽獎隨機送動物土撥鼠、水豚、龍貓只是例子,還有更多的野生動物面臨同樣的悲劇:更為悲慘的是,許多動物被透過宅配方式運送,在漫長運輸過程中,牠們往往缺乏適當的照顧,導致脫水、窒息甚至死亡。這種配送模式不僅無法保障動物的生命安全,還使牠們承受極大的痛苦,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補充說明:飼養野生動物常見負面福利問題: 根據蘇格蘭政府的一項檢視報告,飼養野生動物作為寵物存在負面福利影響,常見的問題如下: 1. 出現為排解壓力的自殘行為、刻板行為2. 不適當的飲食;因飼主缺乏知識、無法提供複雜的飲食而導致嚴重健康問題3. 不當的飼養方式和環境引起傷害;如無法提供自然光、UVB照射和適當的溫度、濕度以及不足的運動機會以維持正常行為,特別是哺乳類動物或鳥類。4. 無法滿足動物的社會需求;對於生活在群體中的物種而言,這些需求經常無法被滿足。5. 不必要的手術操作(如拔牙、去抓手術、去臭腺等)6. 近親繁殖 新聞連絡人: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 周瑾珊 0928-551-887 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 張勝鬘 0988-634-676新聞媒體包(點此看更多內容)
理解牠的感受—慢性壓力對「脊椎動物」的影響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經濟動物
2023.09.07
理解牠的感受—慢性壓力對「脊椎動物」的影響
理解牠的感受—慢性壓力對「脊椎動物」的影響「壓力大會讓孩子長不高!」「壓力大易生病!」「壓力造成不孕!」以上「慢性壓力」給身體帶來的影響是不是很耳熟?這些都是在人類世界中似曾聽過的忠告,不過其實也能夠用在其他脊椎動物身上,因為這些都是脊椎動物們因慢性壓力所共有的生理反應。好好愛牠於上篇文章「同理牠的感受—脊椎動物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反應」(https://sala.org.tw/blog/204)有提到,「脊椎動物」涵蓋哺乳類、兩棲、鳥類、魚類、爬蟲類等…;而不同脊椎動物動物的外型特徵雖有著明顯差異,但也卻都同樣擁有「腦」和「脊髓」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來感知、指揮身體活動和面對壓力。而此篇我們則希望討論,但當動物身體「長期面對環境壓力」時可能有的變化。「長期壓力源」造成壓力調節功能失衡如上篇文章所述,身體會由大腦和脊髓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和「HPA軸(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和「SAM軸(交感-腎上腺髓質軸)」合作並透過「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或是「賀爾蒙(如:皮質醇)」等生物化學物質協助身體適應壓力。身體透過釋放「腎上腺素」產生如呼吸急促等、心跳加速和反應增強等「生理反應」以面臨被獵捕的「急性壓力」。而動物的「長期壓力源」則可以包含來自「身體的壓力源」,如:疾病造成的痛苦或是飢餓;「社會性的壓力源」,如:孤立或是處於高飼養密度的環境等;「環境的壓力源」,如:骯髒和不通風的環境。壓力源具有「累加效應(additive effects)」,當動物被暴露在多種壓力源下的反應將會比暴露在單一壓力源下還要更強烈。但當身體長期處於壓力的情況,且壓力相關的生物化學物質被過度調節時將可能對動物和人類造成以下問題:👉成長減緩以及體重減輕「腎上腺素」能夠加快心臟的跳動和血壓的上升,使血液集中至肌肉,以便肌肉活動應對壓力源;而「皮質醇」則增加血糖水平並動員身體能量協助身體面對壓力。但是持續存在的壓力將使身體需持續「代謝」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兒茶酚胺),而身體「生長和組織增生」的能量則被轉移至「代謝」功能。另外,我們已經知道過高的皮質醇會抑制骨骼的生長,並使蛋白質從肌肉轉移到其他部位以供身體面對壓力的需要;以動物來說,我們則已經發現慢性壓力會影響雞毛、羊毛等的生長。👉免疫功能下降皮質醇會動員能量幫助身體維持在警戒的狀態,但同時也會抑制其他不必要的能量(包含免疫系統)消耗、將能量集中用於面對危機;但長時間的壓力會使皮質醇分泌過度,導致免疫細胞效能降低,使身體更容易感染疾病 。運輸壓力造成的恐懼已被證明會增加小牛從第一型牛皰疹病毒以及由巴氏桿菌得到肺炎的機率、增加奶牛得到乳腺炎的患病率;以及增加綿羊和馬得到沙門氏菌的機率。👉生育能力減緩對雌性動物來說,繁衍後代有風險且需消耗龐大的身體能量,當動物面臨飢餓、疾病或長期的壓力時,身體會調整內分泌系統,從而降低生育能力以保護身體。壓力會減少垂體釋放黃體生成素(荷爾蒙),從而減少排卵。在許多不同的物種中,慢性壓力已被廣泛證明會降低生育能力、影響雌性排卵,以及發情。壓力已被證明會降低豬的受孕率或孕育存活率較低的胚胎、導致魚入數量減少或使魚產下存活率較低的卵,動物可以感受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壓力,包括生存壓力、社會壓力和環境變化等。它們的反應可能因物種、個體差異和具體情況而異,但一般來說,以上是脊椎動物在慢性壓力下可能帶給身體帶來的影響。一件好事愛動物,也許我們可以從同理牠的感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