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的第3個星期日是世界鯨魚日,2022年是2月20日,成功大學在安南校區設立「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展出歷年鯨豚救援任務紀錄與海洋保育工作實務現場,落實海洋生物保育與教育,這也是我國第一座區域型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展場懸掛的抹香鯨骨骼標本為全台現存體型最大抹香鯨骨骼標本,同時也是全球知名抹香鯨氣爆事件主角。 2004年1月24日,一隻身長17公尺,重達50噸的抹香鯨在雲林台西死亡擱淺,1月26日早晨,因搬運途中鯨魚體內壓力不斷上升,在台南西門路發生鯨魚爆炸事件,成為國內外媒體的焦點,國家地理頻道還製作專題深入報導。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主要有鯨豚介紹、鯨豚救援任務、海洋生物標本典藏等,除文字、影像、標本等靜態展覽,希望透過導覽解說,提供民眾海洋保育工作任務的臨場感與近距離實況觀察。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也在世界鯨魚日發布「保護藍色廊道(Protect Blue Corridors)」的鯨魚遷徙分布圖和報告,該份報告由奧勒岡州立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和南安普敦大學等50多個海洋科學團隊合作,分析累積長達30年的科學資訊編撰而成。分布圖紀錄了全球1,000隻以上的遷徙性鯨魚,透過衛星追蹤牠們的移動路徑,例如台灣東部外海,每年12月至隔年2月,是大翅鯨繁殖期經過的路線。報告說明了鯨魚如何在其重要的海洋棲息地覓食、交配、分娩和照顧幼鯨,以及牠們在高速遷徙路徑(報告稱之為「藍色廊道」)沿線上,面臨日益嚴重的工業捕魚、船舶撞擊、污染(化學、塑膠和水下噪音)、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與威脅。在鯨魚的移動路徑中,混獲和漁網最為要命。WWF鯨豚保育全球負責人強森(Chris Johnson)警告,人類活動的累積影響,正成為海洋物種危險甚至致命的阻礙。「截至目前,最致命的是漁具纏繞,每年估計造成30萬頭鯨魚、海豚和鼠海豚死亡。更糟糕的是,從北極到南極都有發生漁具纏繞死亡的案例。」儘管10多年前國際上就禁止商業捕鯨,但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鯨魚仍持續遭到獵殺,使得13種大鯨魚中已有6種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列為瀕危級(Endangered, EN)或易危物種,存續狀態最危險的是極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一種在加拿大和美國之間遷徙的物種。研究人員發現,該物種數量在過去10年間下降了30%,已來到20年來最低的336隻,據估計,約86%被標記追蹤的露脊鯨,一生中至少被漁具纏繞過一次。根據新的分析,從2017年到2021年,加拿大和美國海岸有34頭北大西洋露脊鯨死於船隻撞擊或漁具纏繞。鯨魚有維持海洋健康和保護全球氣候的重要作用,一條鯨魚捕獲的碳等同數千棵樹,保護藍色走廊的受益者絕不只是鯨魚,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必需正視鯨魚的生存危機。科學家呼籲,利用這份鯨魚遷徙地圖,來設立海洋保護區,因此,3月份即將要展開談判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至關重要,如果通過,公海條約將可以保護國家專屬經濟區以外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並允許在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人類的藍色公路用來觀光休憩;而鯨魚的藍色公路是保命和生存。愛護動物無國界,好好愛牠邀您一件好事愛動物,持續關注保護鯨魚資訊。===參考來源:1. WWF PROTECTING BLUE CORRIDORS REPORThttps://wwfwhales.org/resources/protecting-blue-corridors-report?fbclid=IwAR0WjDLHQqskk615AEgYdLwQngUebYD8It5AuwFRnY6iBDOSeI98U3aZVjE2. 環境資訊中心-漁具纏繞是最致命危機 國際團隊繪製全球鯨魚遷徙地圖 籲加強合作護鯨https://e-info.org.tw/node/2335133. 成大新聞-成大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揭牌 18年前氣爆抹香鯨標本亮相主展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B-p-GlD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