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經濟動物」vs「野生動物」
2023.05.28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好好愛牠編輯部
「動物福利評估」主要是衡量動物在「人類的照顧下」是否得到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滿足,主要考慮的因素包含生理、行為需求、健康狀態並免於不必要的痛苦。

而動物福利的研究多集中在「經濟動物(雞、豬和牛)」,「野生動物」福利的研究相較下則較少。這主要是因為「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的保護多著重於「保護其繁殖和棲息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或「限制非法狩獵和野生動物貿易」等。通常「野生動物福利評估」多會使用於「受圈養」的野生動物或是即將被撲殺(移除)的外來種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福利」的局限性

與「經濟動物」相比,「受圈養野生動物」的動物福利評估較為複雜且具有挑戰性。這主要是因為「野生動物」的研究資金大多少於與經濟動物產業。
野生動物飼養的動物樣本量通常較小,而「經濟動物」則因長期受大規模人為飼養,所以多有「基礎數據」訂定動物福利的標準。 
另外為獲取更全面客觀的野生動物福利評估,進行評估時應著重於「圈養環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和限制,並且可考慮以下因素:

✔ 飲食:
👉受圈養的野生動物無法自由選擇在野外的食物,長期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來源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例如:圈養的海洋哺乳動物經常以解凍的食物為食,導致脫水的情況。
因此增加特定物種的飲食研究是提升動物福利的關鍵。

✔ 動物行為:
當野生動物受傷或生病時,通常會隱藏痛苦的跡象使其免受掠食者的傷害,因此飼養員並不容易從野生動物的行為中發現生病的行為。
除了觀察動物是否有反常的行為之外,也可以注意動物的活動力是否下降,甚至是不再進食。
即使是同一個物種,不同區域的「野生動物行為」也存著族群差異。
這也代表不同區域的物種對動物福利的定義和評估標準可能存在差異,了解這樣的差異將對提供動物所需有所幫助。 

✔ 居住環境:
野生動物多演化出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儘管圈養環境能提供安全的生活條件,但仍然無法比擬複雜的野生環境造成動物的壓力。
例如:鯨豚擁有發達的聲納的系統,便於溝通、空間感知以及覓食,但是當鯨豚受到圈養,其聲納系統便無法受到足夠的刺激或是利用,或做出高速游泳和跳躍的動作。
持續的研究可以完善野生動物福利評估的方法,須注意的是,野生動物在人類的圈養下看似擁有良好的動物福利,但野生動物本屬「生活在野外的動物」,若不是為了保育原因,請抵制為了娛樂和展演圈養野生動物,因受限的活動空間、缺乏適當的運動、獵食行為、社交都將對造成負面的動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