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鯨嘆——珍惜與海洋動物友善的距離】
2024.08.26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好好愛牠編輯部

2024年7月23日位於美國發生大翅鯨撞翻休閒漁船事件,當地非營利組織《藍海海洋保護協會(Blue Ocean Society for Marine Conservation)》的共同創辦人兼研究主任Dianna Schulte指出:影片中的船員本應知道在大型鯨魚出沒的區域內捕魚是很危險的,因為意外隨時可能發生。「這是一次意外,這艘船停在了錯誤的地方。」。
距離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太近的地方捕魚,受到傷害的不只是人類,鯨魚更可能會被釣線和龍蝦設備纏住進而嚴重阻礙其覓食能力。
如何在人類社會活出生存法則,成了鯨生考驗
2020年1月台東長濱海灘出現罕見的擱淺死亡藍鯨,被發現時身形消瘦,頭部遭粗尼龍繩緊緊纏繞,後由相關單位合作進行運送、解剖,最後製成「全台首座藍鯨骨骸標本」,並於去年12月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出。
當時參與標本製作的團隊進一步分析研究死因提到:「這次台東長濱擱淺藍鯨,很難過的發現其嘴上纏繞著漁網,而藍鯨進食方式是張嘴灌進大量海水至下巴,再閉起嘴靠腹部彈性縮回同時擠出海水,鯨鬚板會將小魚小蝦卡住,若無法正常張開即影響進食。」,漁業活動與人為干擾成了鯨豚最大的天敵。
國內曾有研究指出,高達四成鯨豚身上發現人為活動痕跡,如何在人類社會中活出生存法則,考驗著現代的海洋生物。
多少生命殞落在海的那一端,一念之間結果大不同
漁具纏繞是大型鯨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常見的死因,而船隻與鯨豚的衝撞意外也時常被拿出討論,例如商業或觀光漁船過於高速行駛未注意海域,又或賞鯨船追鯨豚未保持安全距離等等,諸多生命之海孕育的美麗生物終結在人為傷害之下。
現今世界已開始反思友善漁具及友善漁業行為,人們也開始重視海洋保護,海洋生物與人類之間應是和諧共處而不是互為威脅。
自主回收作業或廢棄漁網具不任意棄置,才能降低海洋廢棄物對於海洋生物的死亡影響;監督漁業產業的發展,鼓勵友善漁業行為或相關行動;推廣保育概念、支持好好愛牠的行動倡議,都能夠幫助這個世界更美好。
讓我們從一個想法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化石先生臉書 2023/07
About鯨豚官網 2024/07
成大鯨豚中心 2020/01
ETtoday新聞雲:觀光船撞座頭鯨!2022/04、「船首掛屍」駛入港!瀕危鯨魚被撞上2024/0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