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感受到的疼痛也許和我們不太一樣
2022.11.06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好好愛牠編輯部
疼痛是什麼?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的研究,疼痛除了是「身體組織損傷」而產生的痛覺外,也包含「意識上」認知的疼痛的經驗。

以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哺乳類的疼痛是經由「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來感受;而經由痛覺感受器感受到的刺激會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並使生物產生躲避的行為,以避免受傷。也因如此,對疼痛做出反應成為生物得以生存的重要機制。

另外,「大腦新皮層」(neocortex)使生物有感覺、空間、邏輯推理以及主觀感受的能力。因此,我們能夠「意識」(aware)到是否正處於疼痛的狀態,所以除了生理上感受到的疼痛以外,我們心裡也會感到壓力、痛苦以及焦慮感。

魚和人一樣對嗎啡均有所反應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某些魚類(例如:鱒魚)和哺乳類動物一樣擁有「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能夠感受到溫度、壓力的刺激所造成的疼痛,使魚類躲避傷害來源並延續生命。這也是為何當魚的嘴被魚鉤穿過的時候,會跳動和試圖掙脫。另外,魚類和哺乳類相同,在疼痛時體內會分泌出類似嗎啡的物質幫身體止痛。甚至有研究發現,人類使用的嗎啡物質在魚類的身上同樣能夠發揮減輕痛覺的作用,例如:鱒魚在注射嗎啡後,受到有害刺激傷害後的掙扎行為減少。

那魚有能夠感受,甚至是意識到痛苦嗎?
因為魚沒有大腦新皮質,有些人因此認為魚無法「意識」到疼痛,但是另一派科學家卻認為,魚類也擁有類似的大腦區域像是內側大腦皮層(medial pallium)、外側大腦皮層(lateral pallium),這些部位的功能與學習空間感知以及產生情緒有關。因此,我們無法用人類中心的論點去解釋魚類的痛苦,因為魚類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意識。

因為我們不是魚,所以無法確切知道另一個生物的主觀體驗是否和我們相同。但是根據研究,魚確實可以感到疼痛,也許它可能與人類的感覺不同,感到疼痛時也無法尖叫,但它仍然是一種痛苦。

生命對痛苦的感受,沒有不同,只是,牠們沒有退路,但我們還有選擇。
我們可以怎麼做?
1. 不要吃活魚、活蝦、活蟹、活章魚…等任何活活被烹煮至死的動物,牠們必需被以人道方式宰殺。
2. 支持我們動保法修法倡議,把龍蝦、螃蟹、章魚、魷魚和其他有知覺的無脊椎動物納入動物保護的範疇,好好對待,人道屠宰。
3. 若願意多以蔬食代替肉品,對牠而言將是最好的對待。

好好愛牠相信生命沒有不同,請與我們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動物的處境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